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圆满落幕

11111

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州交响乐团和星海音乐厅承办的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YMCG)2021特别项目,于2021年1月30日圆满结束。身在美国波士顿的2017-2020音乐周艺术总监马友友和身处中国广州的艺术委员会主席、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广州交响乐团与青年音乐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越洋连线、隔空对话,探索音乐的力量和想象力的边际。

  主办方介绍,今年的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之所以称为“特别项目”,不是因为从十天变成一天,不是因疫情阻隔国际往来的妥协,是顺势而为,应运而生,是一次探寻文化真义的行动。特别项目由三个部分构成:“网络音乐会”、“与友友一起在琴房”以及“国际连线:大师对话——和谐与平衡”,每个部分互相连结。

  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提出“音乐不停,继续前行”。特别项目的第三部分,是马友友、余隆大师,以及来自不同文化、职业背景的年轻人代表的对话。用音乐周艺术委员会主席余隆大师的话说,这是一次“家人聚会般的畅谈“。期间,受邀来到广州活动现场加入互动的青年代表们与马友友连线,探讨了当下新一代青年、青年音乐家关心的话题。

报道来源
记者何伟奇
通讯员翟佳
央广网广州
http://www.cnr.cn/gd/mlgd/20210201/t20210201_525404991.shtml

每演奏一个有意义的音符,都是一次改变世界的尝试

QQ图片20210614192443

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州交响乐团和星海音乐厅承办的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YMCG)2021特别项目,于2021年1月30日圆满结束。身在美国波士顿的2017-2020音乐周艺术总监马友友和身处中国广州的艺术委员会主席、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广州交响乐团与青年音乐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越洋连线、隔空对话,探索音乐的力量和想象力的边际,启发年轻人构建改变世界的宏图……这是一次思想力量的展示与交汇。央视新闻移动网、新华社现场云、“央视频”APP、B站、抖音等十几个平台共同进行网络直播,共获得过百万人次的关注。

之所以称为“特别项目”,不是因为从十天变成一天,不是因疫情阻隔国际往来的妥协,是顺势而为,应运而生,就像音乐周无比珍视的即兴演奏传统一样,2021 YMCG本身就如同一次伟大的即兴尝试。它的价值不能用时间长短量度,不因远隔重洋而逊色。正如马友友在项目第二部分“与友友一起在琴房”描述的那样:“《天鹅》(选自圣-桑《动物狂欢节》)的音乐正如天鹅的美态,一派岁月静好。可是,天鹅在水下的掌蹼奋力向前,不舍片刻的努力;演奏家左手揉弦,右手运弓,严丝密缝的配合,却是鲜少有人注意到。”支撑屏幕前这场独一无二文化盛会的是广州交响乐团工作团队无数个不眠之夜,是创意团队数不清的头脑风暴。这一切努力的目标,再用友友的话说:“是余隆先生竭力争取、不懈推动的一次探寻文化真义的行动。”

特别项目由三个部分构成:“网络音乐会”、“与友友一起在琴房”以及“国际连线:大师对话——和谐与平衡”,每个部分互相连结,探讨内容的选取也可谓用心良苦。网络音乐会第一首曲目《良宵》,表现了大时代背景之下文人雅士的年夜小聚,正是岁末年初这次YMCG相聚的写照;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是向乐圣贝多芬250周年纪念之年告别,同时也彰显出音乐周对合作与聆听的追求。“钢琴就是乐队的一部分,你必须要融入乐队的演奏,仔细聆听,积极参与到每次音乐的对话”,钢琴家王雅伦如是说;

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融合多元文化的影响,昭示未来音乐的方向,和贝多芬作品同台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乐队在余隆总监的指挥下有过无数动人的演出,这次“特别项目”的演出一如既往,没有丝毫因为“特别”而作出的妥协;两位年轻独奏者匠心独运,王雅伦严谨宏大和苏千寻想象力丰富的演奏,在与乐队的推挽中熠熠生辉。马友友在他的琴房以圣-桑《天鹅》、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片段和笙演奏家吴彤合演的《檐头雨》,阐述音乐以何种心理与生理的机制实现以心会心,推己及人,堪谓弦外有意。

特别项目的第三部分,是马友友、余隆大师,以及来自不同文化、职业背景的年轻人代表的对话。用音乐周艺术委员会主席余隆大师的话说,这是一次“家人聚会般的畅谈“。当晚就有多位曾经参与之前几届YMCG,甚至曾经和马友友同台演出的学员来到现场参加这次别开生面的探讨,而未能亲身前来的YMCG学员也通过社交媒体表达自己被感动、受启发的真情:

曾参加四年音乐周的小提琴学员李炳阳在美国全程关注音乐周:“隔着屏幕却还是那种熟悉的感动,依旧是那个神游的‘老马’。他从来不是纸上谈兵,他在用实际行动真诚地关注者人类的发展。”2019-2020圆号学员陈鉴熙说:“很感动能够在这样特殊的一年用这样的方式为大家呈现思想和音乐文化上的交流,希望明年能在广州与大家探讨交流。”

马友友、余隆两位大师和年轻的交流总是充满创意的光芒,没有“套路”,没有虚饰;天马行空,跨越疆界。连续参与四届音乐周、昆明聂耳交响乐团中提琴首席滕飞问:假如音乐家失去舞台,还能怎样回馈社会?马友友回答:“我昨天透过会议软件为圣迭戈一家医院的人们演奏,还随着镜头到达病房用音乐和人们互动。如果你觉得这样还不够,那么想想那些曾经给予你温饱,给予你关爱的人们,你是否怀有感恩之心?那么你就会得到你的答案。”

音乐周志愿者、在美国加州大学修读历史学的陆衍霖提问:“人文学科和音乐有什么联系呢?他们之于社会有何种意义?”马友友的答案是:“我们仰望苍穹,深感人类渺小;我们俯察山川,慨叹造化神秀;我们窥探内心,惟愿叩问探索。科学、艺术、人文之于天、地、人,都很年轻。人们发明学科、研究,是为了探索苦短人生的最大可能。”

马友友校友、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及物理系毕业生李江提出自己的疑惑:“科技如何令人回归人性?”马友友分享自己的想法:“你可以告诉我一朵花是什么颜色,或者你也可以为它写一首诗。世上可能没有中立的算法,但好的文学、音乐作品,其蕴含维度的丰富,足以令人完备地理解这个世界。”

以上只是马友友和年轻人们共同探讨的其中若干话题,然而,其想象力的丰富和深邃令人惊叹。在最后一个交流环节中,青年大提琴演奏家、音乐唱作人欧阳娜娜向友友提出两个天马行空的话题:“若时间倒流回到20岁,您会有怎样的人生思考?您觉得大提琴是否有性别?”年轻人问得坦率,大师也回应得真诚:“若回到20岁,我会为环境的变化深感忧虑。我会希望得到长辈的承诺,关注周遭环境的变化,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为我,也为我的下一代;大提琴非男非女,可男可女,可以幻化无穷,但需要你以想象力为其赋予独一无二的生命。”

马友友打趣说,他的想象力和深刻源于他“不太把自己当一回事”。换句话说,他总是保持开放、包容和接纳的态度,对年轻人尤其如此。这种给予年轻人不受边际之困的鼓励,和余隆大师一贯支持年轻人,特别是年轻音乐家发展的观点不谋而合。余隆说道:“必须承认我在年轻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他们思想的活跃,交流沟通的碰撞,带来全新概念的世界。社会就是这样发展的,永远是后浪在推前浪。在挑战前辈的基础上,创造新生的事物。YMCG就是提供这样的空间,让人们看到年轻人的活力和想法。”

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提出“音乐不停,继续前行”。用马友友的话说,音乐同其他学科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是解读世界的方式之一。它的使命是赋予有止尽的人生以无涯的想象和无尽的价值,每演奏一个有意义的音符,都是一次改变世界的尝试。理解音乐的价值,就可以明白YMCG为何可以在一个晚上,创造一段将被存留的历史。

报道来源
翟佳
文娱频道
https://c.m.163.com/news/a/G1OUGNPD0537A7WH.html?spss=newsapp

欧阳娜娜:从玩的角度出发,音乐肯定特别美好

QQ图片20210614191837

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州交响乐团和星海音乐厅承办的 “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于1月30日晚举行。当晚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身在波士顿的音乐周艺术总监马友友和身在广州活动现场的音乐周艺委会主席余隆,以及受邀在广州现场参与活动的青年嘉宾们实时连线,举行一场跨越东西半球的主题为“和谐与平衡”的洲际连线活动。青年大提琴家、影视演员、歌手欧阳娜娜参加了这次活动。

听欧阳娜娜讲“玩”音乐——
欧阳娜娜曾在世界知名音乐学府柯蒂斯音乐学院和伯克利音乐学院学习。她在伯克利音乐学院的老师麦克•布洛克曾在2017-2020年连续四届担任了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的导师,主持“丝路青年音乐工坊”的教学工作。

活动开始前接受采访时,欧阳娜娜表示:“在跟麦克·布洛克学习的过程中收获很多,他告诉我其实音乐是不设限的,我们要以玩音乐的形式去享受音乐。除了即兴演奏,我也学习了边唱边拉,发现了大提琴更多的可能性,也发现了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很幸运能在伯克利跟他学习,也很有幸这次能来到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虽然老师不在,但是作为学生,可以来到他之前几年都来过的地方延续他的音乐理念,还是蛮开心的。”欧阳娜娜说。

欧阳娜娜还分享了“玩”音乐的创作过程。“前几年在学校开一场演奏会,曲目结合了流行与古典,当时斗胆问老师,能否将迈克儿•杰克逊的一个经典作品改编成双大提琴一起合奏。那次是我很大的一次突破,也是我认为特别好玩又收获很大的一次演出。”她说,“那次演出给了我很多感触——原来音乐有这么多的可能性。音乐从玩儿的角度出发,肯定是特别美好的。”

活动现场,欧阳娜娜还与广州交响乐团青年弦乐四重奏共同演绎了柴科夫斯基的名曲《如歌的行板》。

报道来源
记者:张素芹
编辑:莫斯其格
广州日报
https://pc.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detail/1482257

马友友网课首秀讲了啥?YMCG首次“云上汇”全球网络同步!

QQ图片20210614191324

1月30日晚上8时,备受期待的“YMCG云上汇”——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向全球呈现。

正式开始前的访谈上,余隆说: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我们和世界的联系没有中断,年轻人之间的联系没有中断——

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州交响乐团和星海音乐厅承办的“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YMCG) ,由指挥家、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发起并担任艺术委员会主席,自2017年1月首次举办,即被业界誉为“翻开中国交响乐崭新的一页”。从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已连续成功举办过四届,其艺术总监均由大提琴家马友友担任。

今年,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新形势,在广东省文化旅游厅的支持下,作为音乐周的两位主要创办者,余隆携手马友友,以创新果敢的艺术勇气提前策划了“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并于1月30日北京时间晚8时整准时在线向全球呈现。

当晚8时,一曲《良宵》开启了美好的夜晚。

当晚8时40分,马友友准时上线,开始网课首秀。

马友友以“灵魂拷问”开始这次网课——“假设我在你的年纪”,并在“自问自答”“潜入音乐中” “寄望未来”等环节阐述了他的艺术理念。

网课里,通过演奏圣桑的《天鹅》、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溪边小景”,以及和笙演奏家吴彤隔空演奏的中国乐曲《檐头雨》这三段截然不同的音乐,探讨由己及人的认知与沟通的心路历程,并采用他在联合国音乐会中演出贝多芬《第三大提琴奏鸣曲》的录像片段来做佐证。

乐迷隔着屏幕也能接收到马老师的强大互动。“生动活泼,比喻丰富,干货满满!”有网友弹幕说道。

当晚10时20分,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开启。

身在波士顿的音乐周艺术总监马友友和身在广州活动现场的音乐周艺委会主席余隆,以及受邀在广州现场参与活动的青年嘉宾们实时连线,举行一场跨越东西半球的主题为“和谐与平衡”的洲际连线活动。

期间,受邀来到广州活动现场加入互动的青年代表们与马友友连线,探讨当下新一代青年、青年音乐家关心的话题。

在活动现场,欧阳娜娜与广州交响乐团青年弦乐四重奏共同演绎柴科夫斯基的名曲《如歌的行板》,得到了余隆的鼓励。

报道来源
记者:张素芹
编辑:莫斯其格
广州日报
https://pc.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detail/1482419

粵國際青年音樂周線上辦特別專案

QQ图片20210614142733

粵國際青年音樂周線上辦特別專案

由“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的兩位主要創辦者,藝術委員會主席余隆攜手四屆音樂周藝術總監馬友友策劃的“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二○二一特別項目”,將於本月三十日晚上八時,在線上向全球呈現。

本月雖暫時不能邀請一眾國際名家,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音樂家來穗,線上或未能如常呈現一個完整的音樂周,但本次特別項目仍然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為數不多的、以關注青年為主題的一個重要國際性音樂活動。往屆音樂周主會場——位於廣州二沙島的廣州交響樂團排練大廳,將化身為演播室,從這裏發出的信號將搭建起跨越洲際和海洋的藝術橋樑。

當晚將舉辦三部分內容。首先,余隆將執棒廣州交響樂團,連袂香港青年小提琴家蘇千尋和旅美青年鋼琴家王雅倫這兩位“○○後”音樂“後浪”,分別演奏普羅科菲耶夫《G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和貝多芬《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隨後是一次線上大師課“與友友一起在琴房”,馬友友通過線上演奏和分享,將大家引入他的“音樂實驗室”。

壓軸是身在廣州活動現場的余隆和身在波士頓的馬友友,將在相隔十三個時區的地球兩端,跨越白天和黑夜,即時連線,現場答疑解惑,舉行一場跨越東西半球的“和諧與平衡”深度訪談。台灣青年大提琴家、影視演員、歌手歐陽娜娜將在活動現場與廣州交響樂團青年絃樂四重奏,共同演繹柴可夫斯基的名曲《如歌的行板》。

报道来源
澳门日报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21-01/29/content_1492114.htm

粵國際青年音樂周特別項目周六晚舉行

QQ图片20210614185553

“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2021特別項目”將於後(30)日星期六晚8時在線向全球呈現。為適應常態化疫情防控的新形勢,在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的支持下,該活動兩名主要創辦者,藝術委員會主席、廣州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余隆,與身在美國波士頓的4屆音樂周藝術總監馬友友,通過線上攜手,為觀眾展現創新果敢的藝術勇氣。

今年1月雖然暫未能邀一眾國際名家和世界各地青年音樂家來穗,未能在線下如常呈現一個完整的音樂周。但本次特別項目仍然是新冠疫情發生以來為數不多,以關注青年為主題的一次重要的國際性音樂活動。往屆音樂周的主會場——位於廣州二沙島海山街一號的廣州交響樂團排練大廳,將化身為演播室,從這裡發出的信號將搭建起跨越洲際和海洋的藝術橋樑。

特別項目包括3部分內容。首先,音樂周藝委會主席、廣州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余隆將執棒樂團,連袂香港青年小提琴家蘇千尋和旅美青年鋼琴家王雅倫這兩名“零零後”的音樂“後浪”帶來一場在線演出。

隨後是一次線上大師課“與友友一起在琴房”,馬友友通過線上演奏和分享,將大家引入他的“音樂實驗室”。

最後,作為主講嘉賓,身在廣州活動現場的餘隆和身在波士頓的馬友友,將在相隔13個時區的地球兩端,跨越白天和黑夜,實時連線,現場答疑解惑,舉行一場跨越東西半球的“和諧與平衡”深度訪談。

30日當晚,“特別項目”除了在內地多個平台直播之外,英國BBC MUSIC亦會在其官方網站及社交媒體轉播。全球網友都可以通過網絡關注到,正在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中心城市廣州舉辦的音樂周活動。

报道来源
澳門日報
https://appimg.modaily.cn/amucsite/web/index.html#/detail/9771260

马友友、欧阳娜娜亮相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

QQ图片20210614150844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州交响乐团和星海音乐厅承办的“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Youth Music Culture Guangdong, 简称YMCG) ,由指挥家、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发起并担任艺术委员会主席,自2017年1月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过四届,其艺术总监均由大提琴家马友友担任。为

为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新形势,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支持下,作为音乐周的两位主要创办者,艺术委员会主席、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携手四届音乐周艺术总监马友友提前策划的“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将于2021年1月30日北京时间晚8点整准时在线向全球呈现。

本次特别项目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为数不多以关注青年为主题的一次重要的国际性音乐活动,包括三部分内容:首先,音乐周艺委会主席、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将执棒乐团,联袂香港青年小提琴家苏千寻和旅美青年钢琴家王雅伦这两位“零零后”的音乐“后浪”带来一场在线演出;随后是一次线上大师课“与友友一起在琴房”,马友友通过线上演奏和分享,将大家引入他的“音乐实验室”;最后,作为主讲嘉宾,身在广州活动现场的余隆和身在波士顿的马友友,将在相隔13个时区的地球两端,跨越白天和黑夜,实时连线,现场答疑解惑,举行一场跨越东西半球的“和谐与平衡”深度访谈。

香港青年小提琴家苏千寻和旅美青年钢琴家王雅伦这两位冉冉升起的零零后新星,在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中率先亮相。她们在余隆和广州交响乐团的保驾护航之下,分别演出普罗科菲耶夫《G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和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普罗科菲耶夫《G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935年,是作曲家回归到祖国前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音乐清新简洁的旋律和节奏性的段落交替出现,和声色彩温婉。作曲家本人介绍这部作品时说过:“第一乐章主题创作于巴黎,第二乐章主题在沃罗涅日,配器在巴黎完成,而首次演出则发生在1935年12月的马德里。”

因为风格的特点以及创作背景的文化多元性,这首作品在创作之时被认为是一首揭示音乐创作未来的作品。小提琴家苏千寻有着中外学习和演出的丰富经历,还曾登上过柏林爱乐大厅的舞台,她无疑会以自己的理解赋予这个作品历久弥新的表达。

《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在贝多芬的创作生涯中,是一部继承传统写作手法同时又具有突破性的作品。这次安排演出这部作品,也是对贝多芬刚刚过去的诞辰250周年致敬。钢琴家王雅伦首次在广交乐季音乐会中演出时还不到10岁,当时就以一曲贝多芬《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技惊四座,那场音乐会的指挥就是余隆先生。近年来,王雅伦还多次登上过中国爱乐乐团和上海交响乐团的舞台,并曾与祖宾·梅塔大师合作在以色列爱乐乐团的音乐会中登台。

音乐会上还将呈现一首含义隽永的中国作品——刘天华的《良宵》(元之改编)。这是二胡大师刘天华在1928年除夕夜写就的一首小曲,后由中国第一代指挥家黄贻钧(笔名元之)改编为弦乐队小品。在这部作品诞生93年后的演出之际,恰逢公历2021年伊始,农历牛年新春将至,乐曲恬淡自然,没有觥筹交错,而有脉脉温情,有君子的气度与淡雅,缓缓拉开这个“良宵”的序幕。

因为疫情的阻隔,四届音乐周艺术总监、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无法在今年再度来穗,但他为2021年伊始举行的这个特别活动提出了他独特的艺术理念。北京时间1月30日晚9点,全球网友将通过互联网体验一下“与友友一起在琴房”(Inside the Practice Room with Yo-Yo)的感觉。

马友友先生将在他的书房中对自己发出“灵魂拷问”:“假设我在你的年纪”(I was in your age),并会设置“自问自答”(Part 1:Asking Questions: Activating the Imagination)、“潜入音乐中”(Part 2: Diving into Music)和“寄望未来”(Part 3: Bringing it Forward)等环节来阐述他的艺术理念。在此期间,马友友先生将通过演奏圣桑的《天鹅》、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溪边小景”,以及和笙演奏家吴彤隔空演奏的中国乐曲《檐头雨》这三段截然不同的音乐,探讨由己及人的认知与沟通的心路历程,并采用他在联合国音乐会中演出贝多芬《第三大提琴奏鸣曲》的录像片段来做佐证。“作为一名音乐家,你得不断地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努力使身体和精神保持一致,为观众创造难忘的体验。”在这个环节中,马友友将与自己进行音乐对话,带领我们体验解决音乐问题的全过程,分享思考的方式。马友友相信,这可以教会我们不仅作为音乐家,更作为一个人,如何拥有完整的生活。

一席跨越洲际的大师对谈

在当晚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马友友将在波士顿和身在广州活动现场的音乐周艺委会主席余隆,以及受邀在广州现场参与活动的青年嘉宾们实时连线,举行一场跨越东西半球的主题为“和谐与平衡”的洲际连线活动。

受邀来到广州活动现场加入连线互动的青年代表们包括曾经参与过2017-2020年四届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的职业音乐家,以及曾在世界知名音乐学府柯蒂斯音乐学院和伯克利音乐学院学习的台湾青年大提琴家、影视演员、歌手欧阳娜娜。欧阳娜娜在伯克利音乐学院的老师麦克•布洛克(Mike Block)曾在2017-2020年连续四届担任了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的导师,主持“丝路青年音乐工坊”的教学工作。欧阳娜娜还将在活动现场与广州交响乐团青年弦乐四重奏共同演绎柴科夫斯基的名曲《如歌的行板》。

基于疫情防控的审慎考量,今年虽然无法以过往的形式呈现一个在线下实施的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但组织这样一场以网络传播为主的音乐活动,让音乐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时代语境下,显现出抚慰人心的力量。

报道来源
编辑:朱蓉婷
南方都市报
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210128427638.html?wxuid=ogVRcdNsMy5xbTTBgeJsHIgc4Kjs&wxsalt=d0d0cd

马友友领衔欧阳娜娜助阵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30日播出

QQ图片20210614145318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州交响乐团和星海音乐厅承办的“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Youth Music Culture Guangdong, 简称YMCG) ,由指挥家、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先生发起并担任艺术委员会主席,自2017年1月首次举办,即被业界誉为“翻开中国交响乐崭新的一页”。从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已连续成功举办过四届,其艺术总监均由大提琴家马友友先生担任。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因为举国同心战“疫”的决心和付出,使疫情在中国得到了科学和有效的防控,文化生活和艺术活动也得以逐步恢复正常。为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新形势,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支持下,作为音乐周的两位主要创办者,艺术委员会主席、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先生携手四届音乐周艺术总监马友友先生,以创新果敢的艺术勇气提前策划的“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将于2021年1月30日北京时间晚8点整准时在线向全球呈现。

今年1月虽然暂时不能邀请一众国际名家和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音乐家来穗,在线下如常呈现一个完整的音乐周,但本次特别项目仍然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为数不多以关注青年为主题的一次重要的国际性音乐活动。届时,国内外主流媒体将再度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中心城市广州,往届音乐周的主会场——位于广州二沙岛海山街一号的广州交响乐团排练大厅,将化身为演播室,从这里发出的信号将搭建起跨越洲际和海洋的艺术桥梁。

“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包括三部分内容:首先,音乐周艺委会主席、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将执棒乐团,联袂香港青年小提琴家苏千寻和旅美青年钢琴家王雅伦这两位“零零后”的音乐“后浪”带来一场在线演出;随后是一次线上大师课“与友友一起在琴房”,马友友先生通过线上演奏和分享,将大家引入他的“音乐实验室”;最后,作为主讲嘉宾,身在广州活动现场的余隆和身在波士顿的马友友,将在相隔13个时区的地球两端,跨越白天和黑夜,实时连线,现场答疑解惑,举行一场跨越东西半球的“和谐与平衡”深度访谈。

一场传承意味明显的网络音乐会

香港青年小提琴家苏千寻和旅美青年钢琴家王雅伦这两位冉冉升起的零零后新星,在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中率先亮相。她们在被视为“中国古典音乐版图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的指挥家余隆和有“连接中国音乐传统与创新”美誉的广州交响乐团的保驾护航之下,分别演出普罗科菲耶夫《G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和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普罗科菲耶夫《G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935年,是作曲家回归到祖国前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音乐清新简洁的旋律和节奏性的段落交替出现,和声色彩温婉。作曲家本人介绍这部作品时说过:“第一乐章主题创作于巴黎,第二乐章主题在沃罗涅日,配器在巴黎完成,而首次演出则发生在1935年12月的马德里。”因为风格的特点以及创作背景的文化多元性,这首作品在创作之时被认为是一首揭示音乐创作未来的作品。小提琴家苏千寻有着中外学习和演出的丰富经历,还曾登上过柏林爱乐大厅的舞台,她无疑会以自己的理解赋予这个作品历久弥新的表达。

《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在贝多芬的创作生涯中,是一部继承传统写作手法同时又具有突破性的作品。这次安排演出这部作品,也是对贝多芬刚刚过去的诞辰250周年致敬。钢琴家王雅伦是以贝多芬作品开启与余隆先生和广州交响乐团的音乐缘分的。她首次在广交乐季音乐会中演出时还不到10岁,当时就以一曲贝多芬《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技惊四座,那场音乐会的指挥就是余隆先生。近年来,王雅伦还多次登上过中国爱乐乐团和上海交响乐团的舞台,并曾与祖宾·梅塔大师合作在以色列爱乐乐团的音乐会中登台。

音乐会上还将呈现一首含义隽永的中国作品,刘天华的《良宵》(元之改编)。这是二胡大师刘天华在1928年除夕夜写就的一首小曲。刘天华与学生欢聚度岁,兴之所至操琴而起创作出的这首作品,后由中国第一代指挥家黄贻钧(笔名元之)改编为弦乐队小品。在这部作品诞生93年后的演出之际,恰逢公历2021年伊始,农历牛年新春将至,乐曲恬淡自然,没有觥筹交错,而有脉脉温情,有君子的气度与淡雅,缓缓拉开这个“良宵”的序幕。

一堂马友友主讲的“音乐实验课”

因为疫情的阻隔,四届音乐周艺术总监、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无法在今年再度来穗,但他为2021年伊始举行的这个特别活动提出了他独特的艺术理念。北京时间1月30日晚9点,全球网友将通过互联网体验一下“与友友一起在琴房”(Inside the PracticeRoom with Yo-Yo)的感觉。

马友友先生将在他的书房中对自己发出“灵魂拷问”:“假设我在你的年纪”(I was in your age),并会设置“自问自答”(Part 1:Asking Questions: Activating the Imagination)、“潜入音乐中”(Part 2: Diving into Music)和“寄望未来”(Part 3: Bringing it Forward)等环节来阐述他的艺术理念。在此期间,马友友先生将通过演奏圣桑的《天鹅》、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溪边小景”,以及和笙演奏家吴彤隔空演奏的中国乐曲《檐头雨》这三段截然不同的音乐,探讨由己及人的认知与沟通的心路历程,并采用他在联合国音乐会中演出贝多芬《第三大提琴奏鸣曲》的录像片段来做佐证。“作为一名音乐家,你得不断地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努力使身体和精神保持一致,为观众创造难忘的体验。”在这个环节中,马友友将与自己进行音乐对话,带领我们体验解决音乐问题的全过程,分享思考的方式。马友友相信,这可以教会我们不仅作为音乐家,更作为一个人,如何拥有完整的生活。

一席跨越洲际的大师对谈

在当晚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马友友将在波士顿和身在广州活动现场的音乐周艺委会主席余隆,以及受邀在广州现场参与活动的青年嘉宾们实时连线,举行一场跨越东西半球的主题为“和谐与平衡”的洲际连线活动。

受邀来到广州活动现场加入连线互动的青年代表们包括曾经参与过2017-2020年四届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的职业音乐家,毕业于加州大学中国近代史专业的往届音乐周志愿者,粤港澳大湾区内知名高校的青年教师,毕业于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和物理学专业的某世界知名咨询公司商业分析师,身份是高级审计师和中山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两位广州青年交响乐团团员,以及曾在世界知名音乐学府柯蒂斯音乐学院和伯克利音乐学院学习的台湾青年大提琴家、影视演员、歌手欧阳娜娜。欧阳娜娜在伯克利音乐学院的老师麦克•布洛克(Mike Block)曾在2017-2020年连续四届担任了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的导师,主持“丝路青年音乐工坊”的教学工作。欧阳娜娜还将在活动现场与广州交响乐团青年弦乐四重奏共同演绎柴科夫斯基的名曲《如歌的行板》。

1月30日当晚,“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除了会在央视新闻移动网、新华社现场云、“央视频”APP、“库客音乐”APP、今日音乐、广东移动“粤享5G”APP、“南方+”APP、“花城+”APP、“触电新闻”APP、“巨浪视线”APP、“B站”、“抖音”APP、“西瓜视频”APP等平台直播之外,曾在去年1月驻场深度采编报道“2020(第四届)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的英国BBC MUSIC,也会在其官方网站及社交媒体转播这次的整个活动,全球网友都可以通过网络关注到正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中心城市广州实施的这个特别项目。

担任过四届音乐周艺术总监的马友友曾经说过,音乐可以让人了解自己的内心,发现真实的想法,真实的感受,以及对这个世界真实的回应;音乐教育本身也不止是为了培养专业的音乐家,更是要塑造未来的公民。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正是马友友这种理念具体的再现。

基于疫情防控的审慎考量,今年虽然无法以过往的形式呈现一个在线下实施的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但组织这样一场以网络传播为主、意义非凡的洲际音乐活动,同样需要大胆的艺术创意和精确的策划统筹。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州交响乐团与星海音乐厅联袂呈现的“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让音乐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时代语境下,显现出抚慰人心的力量,彰显文化对话的价值,令人反思人与自然如何构建和谐的严肃命题。与此同时,这种创新的文化艺术组织形式也在粤港澳大湾区找到延伸的价值,令广州这座温暖城市的人文精神在音乐艺术中光荣绽放。

报道来源
文娱频道
https://c.m.163.com/news/a/G19QTTKT0537A7WH.html?spss=newsapp

YMCG特别项目周六上线,马友友约你“琴房见”!

QQ图片20210614145318

还记得去年“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YMCG)期间,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闪现” 广州塔、沙面、粤剧艺术博物馆等城市文化地标,为市民和游客演奏的惊喜画面吗?转眼又到新一年“YMCG时间”,今年因为疫情的阻隔,四届音乐周艺术总监马友友无法再度来穗,但他为2021年伊始举行的特别活动提出了他独特的艺术理念。1月30日晚,全球网友将通过互联网,体验一下“与友友一起在琴房”的感觉。当晚的特别项目还包括由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指挥、两位“零零后”乐坛新星参演的网络音乐会,以及余隆、马友友、欧阳娜娜等参与的国际连线对谈等,活动将通过多个平台全网播出。

马友友自我“灵魂拷问”,还有线上演奏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州交响乐团和星海音乐厅承办的“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由指挥家余隆发起并担任艺术委员会主席,自2017年1月首次举办,即被业界誉为“翻开中国交响乐崭新的一页”。从2017至2020年,YMCG已连续成功举办过四届,其艺术总监均由马友友担任。

今年1月虽然暂时不能邀请一众国际名家和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音乐家来穗,在线下如常呈现一个完整的音乐周,但本次特别项目仍然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为数不多以关注青年为主题的一次重要的国际性音乐活动。届时,往届音乐周的主会场——广州交响乐团排练大厅,将化身为演播室,从这里发出的信号将搭建起跨越洲际和海洋的艺术桥梁。

1月30日晚的特别项目将由一场传承意味明显的网络音乐会拉开帷幕。当晚8点,青年小提琴家苏千寻和青年钢琴家王雅伦这两位“零零后”新星,将在余隆和广州交响乐团的保驾护航之下,分别演出普罗科菲耶夫G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和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音乐会上还将呈现一首含义隽永的中国作品——刘天华的《良宵》(元之改编)。

随后展开的是线上大师课“与友友一起在琴房”,马友友通过线上演奏和分享,将大家引入他的“音乐实验室”。马友友将在他的书房中对自己发出“灵魂拷问”,并会设置“自问自答”“潜入音乐中”和“寄望未来”等环节,来阐述他的艺术理念。

在此期间,马友友将通过演奏圣桑的《天鹅》、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溪边小景”,以及和笙演奏家吴彤隔空演奏的中国乐曲《檐头雨》这三段截然不同的音乐,探讨由己及人的认知与沟通的心路历程。

“作为一名音乐家,你得不断地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努力使身体和精神保持一致,为观众创造难忘的体验。”在此次大师课中,马友友将与自己进行音乐对话,带观众体验解决音乐问题的全过程,分享思考的方式。马友友相信,这可以教会我们不仅作为音乐家,更作为一个人,如何拥有完整的生活。

“大师对谈”跨越洲际,欧阳娜娜加盟

在当晚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马友友将在波士顿和身在广州活动现场的音乐周艺委会主席余隆,以及受邀在广州现场参与活动的青年嘉宾们实时连线,举行一场跨越东西半球、主题为“和谐与平衡”的洲际连线活动。受邀来到广州活动现场加入连线互动的青年代表们包括曾经参与过2017-2020年四届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的职业音乐家、往届音乐周志愿者等,以及曾在世界知名音乐学府柯蒂斯音乐学院和伯克利音乐学院学习的青年大提琴家、影视演员、歌手欧阳娜娜。

欧阳娜娜在伯克利音乐学院的老师麦克•布洛克曾在2017-2020年连续四届担任了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的导师,主持“丝路青年音乐工坊”的教学工作。30日活动现场,欧阳娜娜还将与广州交响乐团青年弦乐四重奏共同演绎柴科夫斯基的名曲《如歌的行板》。

据悉,“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将于1月30日20:00起在在央视新闻移动网、新华社现场云、央视频APP、B站、抖音APP等多平台全网直播,市民可免费观看。

报道来源:
记者 黄文浩
信息时报
http://wap.xxsb.com/content/2021-01/27/content_135932.html

演出丨跨越东西半球,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马友友和余隆上演“和谐与平衡”深度访谈

QQ图片20210614141814

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州交响乐团和星海音乐厅承办的 ” 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 “(简称 YMCG ) 已连续举办过四届。今年受疫情影响,音乐周的两位主要创办者,艺术委员会主席余隆和艺术总监马友友,提前策划了 ” 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 2021 特别项目 “,将于 1 月 30 日晚 8 点准时在线向全球呈现。

搭建艺术桥梁,广州交响乐团排练大厅将化身为演播室

虽然暂时不能邀请一众国际名家和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音乐家来穗,在线下如常呈现一个完整的音乐周,但本次特别项目仍然是以关注青年为主题的一次重要的国际性音乐活动。往届音乐周的主会场——位于广州二沙岛的广州交响乐团排练大厅,将化身为演播室,继续搭建起跨越洲际和海洋的艺术桥梁。

香港青年小提琴家苏千寻和旅美青年钢琴家王雅伦,此次在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 2021 特别项目中率先亮相。她们将在指挥家余隆和广州交响乐团的保驾护航下,分别演出普罗科菲耶夫《G 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和贝多芬《C 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普罗科菲耶夫《G 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 1935 年,是作曲家回归到祖国前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音乐清新简洁的旋律和节奏性的段落交替出现,和声色彩温婉。

因为风格的特点以及创作背景的文化多元性,这首作品在创作之时被认为是一首揭示音乐创作未来的作品。《C 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在贝多芬的创作生涯中,是一部继承传统写作手法同时又具有突破性的作品。这次安排演出这部作品,也是对贝多芬刚刚过去的诞辰 250 周年致敬。另外,音乐会上还将呈现一首含义隽永的中国作品,刘天华的《良宵》(元之改编)。

” 作为一名音乐家,你得不断地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 ”

因为疫情的阻隔,音乐周艺术总监、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无法在今年再度来穗,但他为这个特别活动提出了独特的艺术理念。1 月 30 日晚 9 点,全球网友将通过互联网体验 ” 与友友一起在琴房 ” 的感觉。马友友将在他的书房中对自己发出 ” 灵魂拷问 “:” 假设我在你的年纪 “,并会设置 ” 自问自答 “、” 潜入音乐中 ” 和 ” 寄望未来 ” 等环节来阐述他的艺术理念。在此期间,马友友将通过演奏圣桑的《天鹅》、贝多芬《第六 ” 田园 ” 交响曲》的第二乐章 ” 溪边小景 “,以及和笙演奏家吴彤隔空演奏的中国乐曲《檐头雨》这三段截然不同的音乐,探讨由己及人的认知与沟通的心路历程,并采用他在联合国音乐会中演出贝多芬《第三大提琴奏鸣曲》的录像片段来做佐证。” 作为一名音乐家,你得不断地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努力使身体和精神保持一致,为观众创造难忘的体验。” 在这个环节中,马友友将与自己进行音乐对话,带领乐迷体验解决音乐问题的全过程,分享思考的方式。马友友相信,这可以教会我们不仅作为音乐家,更作为一个人,如何拥有完整的生活。

跨越东西半球,在广州现场参与活动的青年嘉宾实时连线

当晚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马友友将和余隆以及受邀在广州现场参与活动的青年嘉宾实时连线,举行一场跨越东西半球的主题为 ” 和谐与平衡 ” 的洲际连线活动。受邀来到广州活动现场加入连线互动的青年代表们包括曾经参与过 2017-2020 年四届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的职业音乐家、往届音乐周志愿者、知名高校的青年教师、广州青年交响乐团团员以及曾在世界知名音乐学府柯蒂斯音乐学院和伯克利音乐学院学习的台湾青年大提琴家、艺人欧阳娜娜。欧阳娜娜将在活动现场与广州交响乐团青年弦乐四重奏共同演绎柴科夫斯基的名曲《如歌的行板》。

据知,” 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 2021 特别项目 ” 除了会在央视新闻移动网、新华社现场云、” 央视频 “APP、” 库客音乐 “APP、今日音乐等平台直播之外,曾在去年 1 月驻场深度采编报道 “2020(第四届)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 ” 的英国 BBC MUSIC,也会在其官方网站及社交媒体转播这次活动,全球网友都可以通过网络关注到在广州实施的这个特别项目。

马友友曾经说过,音乐可以让人了解自己的内心,发现真实的想法、真实的感受,以及对这个世界真实的回应;音乐教育本身也不止是为了培养专业的音乐家,更是要塑造未来的公民。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 2021 特别项目正是马友友这种理念的具体再现。

报道来源:
记者 徐绍娜
新快报讯
http://app.myzaker.com/news/article.php?pk=60113e0a1bc8e04c5b0003b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