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 1月30日全网播出

QQ图片20210614150844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州交响乐团和星海音乐厅承办的“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Youth Music Culture Guangdong, 简称YMCG) ,由指挥家、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先生发起并担任艺术委员会主席,自2017年1月首次举办,即被业界誉为“翻开中国交响乐崭新的一页”。从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已连续成功举办过四届,其艺术总监均由大提琴家马友友先生担任。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因为举国同心战“疫”的决心和付出,使疫情在中国得到了科学和有效的防控,文化生活和艺术活动也得以逐步恢复正常。为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新形势,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支持下,作为音乐周的两位主要创办者,艺术委员会主席、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先生携手四届音乐周艺术总监马友友先生,以创新果敢的艺术勇气提前策划的“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将于2021年1月30日北京时间晚8点整准时在线向全球呈现。

今年1月虽然暂时不能邀请一众国际名家和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音乐家来穗,在线下如常呈现一个完整的音乐周,但本次特别项目仍然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为数不多以关注青年为主题的一次重要的国际性音乐活动。届时,国内外主流媒体将再度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中心城市广州,往届音乐周的主会场——位于广州二沙岛海山街一号的广州交响乐团排练大厅,将化身为演播室,从这里发出的信号将搭建起跨越洲际和海洋的艺术桥梁。

“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包括三部分内容:首先,音乐周艺委会主席、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将执棒乐团,联袂香港青年小提琴家苏千寻和旅美青年钢琴家王雅伦这两位“零零后”的音乐“后浪”带来一场在线演出;随后是一次线上大师课“与友友一起在琴房”,马友友先生通过线上演奏和分享,将大家引入他的“音乐实验室”;最后,作为主讲嘉宾,身在广州活动现场的余隆和身在波士顿的马友友,将在相隔13个时区的地球两端,跨越白天和黑夜,实时连线,现场答疑解惑,举行一场跨越东西半球的“和谐与平衡”深度访谈。

一场传承意味明显的网络音乐会

香港青年小提琴家苏千寻和旅美青年钢琴家王雅伦这两位冉冉升起的零零后新星,在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中率先亮相。她们在被视为“中国古典音乐版图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的指挥家余隆和有“连接中国音乐传统与创新”美誉的广州交响乐团的保驾护航之下,分别演出普罗科菲耶夫《G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和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普罗科菲耶夫《G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935年,是作曲家回归到祖国前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音乐清新简洁的旋律和节奏性的段落交替出现,和声色彩温婉。作曲家本人介绍这部作品时说过:“第一乐章主题创作于巴黎,第二乐章主题在沃罗涅日,配器在巴黎完成,而首次演出则发生在1935年12月的马德里。”因为风格的特点以及创作背景的文化多元性,这首作品在创作之时被认为是一首揭示音乐创作未来的作品。小提琴家苏千寻有着中外学习和演出的丰富经历,还曾登上过柏林爱乐大厅的舞台,她无疑会以自己的理解赋予这个作品历久弥新的表达。

《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在贝多芬的创作生涯中,是一部继承传统写作手法同时又具有突破性的作品。这次安排演出这部作品,也是对贝多芬刚刚过去的诞辰250周年致敬。钢琴家王雅伦是以贝多芬作品开启与余隆先生和广州交响乐团的音乐缘分的。她首次在广交乐季音乐会中演出时还不到10岁,当时就以一曲贝多芬《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技惊四座,那场音乐会的指挥就是余隆先生。近年来,王雅伦还多次登上过中国爱乐乐团和上海交响乐团的舞台,并曾与祖宾·梅塔大师合作在以色列爱乐乐团的音乐会中登台。

音乐会上还将呈现一首含义隽永的中国作品,刘天华的《良宵》(元之改编)。这是二胡大师刘天华在1928年除夕夜写就的一首小曲。刘天华与学生欢聚度岁,兴之所至操琴而起创作出的这首作品,后由中国第一代指挥家黄贻钧(笔名元之)改编为弦乐队小品。在这部作品诞生93年后的演出之际,恰逢公历2021年伊始,农历牛年新春将至,乐曲恬淡自然,没有觥筹交错,而有脉脉温情,有君子的气度与淡雅,缓缓拉开这个“良宵”的序幕。

一堂马友友主讲的“音乐实验课”

因为疫情的阻隔,四届音乐周艺术总监、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无法在今年再度来穗,但他为2021年伊始举行的这个特别活动提出了他独特的艺术理念。北京时间1月30日晚9点,全球网友将通过互联网体验一下“与友友一起在琴房”(Inside the Practice Room with Yo-Yo)的感觉。

马友友先生将在他的书房中对自己发出“灵魂拷问”:“假设我在你的年纪”(I was in your age),并会设置“自问自答”(Part 1:Asking Questions: Activating the Imagination)、“潜入音乐中”(Part 2: Diving into Music)和“寄望未来”(Part 3: Bringing it Forward)等环节来阐述他的艺术理念。在此期间,马友友先生将通过演奏圣桑的《天鹅》、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溪边小景”,以及和笙演奏家吴彤隔空演奏的中国乐曲《檐头雨》这三段截然不同的音乐,探讨由己及人的认知与沟通的心路历程,并采用他在联合国音乐会中演出贝多芬《第三大提琴奏鸣曲》的录像片段来做佐证。“作为一名音乐家,你得不断地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努力使身体和精神保持一致,为观众创造难忘的体验。”在这个环节中,马友友将与自己进行音乐对话,带领我们体验解决音乐问题的全过程,分享思考的方式。马友友相信,这可以教会我们不仅作为音乐家,更作为一个人,如何拥有完整的生活。

一席跨越洲际的大师对谈

在当晚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马友友将在波士顿和身在广州活动现场的音乐周艺委会主席余隆,以及受邀在广州现场参与活动的青年嘉宾们实时连线,举行一场跨越东西半球的主题为“和谐与平衡”的洲际连线活动。

受邀来到广州活动现场加入连线互动的青年代表们包括曾经参与过2017-2020年四届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的职业音乐家,毕业于加州大学中国近代史专业的往届音乐周志愿者,粤港澳大湾区内知名高校的青年教师,毕业于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和物理学专业的某世界知名咨询公司商业分析师,身份是高级审计师和中山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两位广州青年交响乐团团员,以及曾在世界知名音乐学府柯蒂斯音乐学院和伯克利音乐学院学习的台湾青年大提琴家、影视演员、歌手欧阳娜娜。欧阳娜娜在伯克利音乐学院的老师麦克•布洛克(Mike Block)曾在2017-2020年连续四届担任了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的导师,主持“丝路青年音乐工坊”的教学工作。欧阳娜娜还将在活动现场与广州交响乐团青年弦乐四重奏共同演绎柴科夫斯基的名曲《如歌的行板》。

1月30日当晚,“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除了会在央视新闻移动网、新华社现场云、“央视频”APP、“库客音乐”APP、今日音乐、广东移动“粤享5G”APP、“南方+”APP、“花城+”APP、“触电新闻”APP、“巨浪视线”APP、“B站”、“抖音”APP、“西瓜视频”APP等平台直播之外,曾在去年1月驻场深度采编报道“2020(第四届)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的英国BBC MUSIC,也会在其官方网站及社交媒体转播这次的整个活动,全球网友都可以通过网络关注到正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中心城市广州实施的这个特别项目。

担任过四届音乐周艺术总监的马友友曾经说过,音乐可以让人了解自己的内心,发现真实的想法,真实的感受,以及对这个世界真实的回应;音乐教育本身也不止是为了培养专业的音乐家,更是要塑造未来的公民。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正是马友友这种理念具体的再现。

基于疫情防控的审慎考量,今年虽然无法以过往的形式呈现一个在线下实施的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但组织这样一场以网络传播为主、意义非凡的洲际音乐活动,同样需要大胆的艺术创意和精确的策划统筹。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州交响乐团与星海音乐厅联袂呈现的“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让音乐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时代语境下,显现出抚慰人心的力量,彰显文化对话的价值,令人反思人与自然如何构建和谐的严肃命题。与此同时,这种创新的文化艺术组织形式也在粤港澳大湾区找到延伸的价值,令广州这座温暖城市的人文精神在音乐艺术中光荣绽放。

报道来源:
新浪广东
https://gd.sina.cn/news/2021-01-27/detail-ikftssap1297823.d.html?from=wap

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 1月30日全网播出

QQ图片20210614150346

中国报道讯(陈杰玲 报道)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州交响乐团和星海音乐厅承办的“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Youth Music Culture Guangdong, 简称YMCG) ,由指挥家、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先生发起并担任艺术委员会主席,自2017年1月首次举办,即被业界誉为“翻开中国交响乐崭新的一页”。从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已连续成功举办过四届,其艺术总监均由大提琴家马友友先生担任。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因为举国同心战“疫”的决心和付出,使疫情在中国得到了科学和有效的防控,文化生活和艺术活动也得以逐步恢复正常。为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新形势,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支持下,作为音乐周的两位主要创办者,艺术委员会主席、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先生携手四届音乐周艺术总监马友友先生,以创新果敢的艺术勇气提前策划的“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将于2021年1月30日北京时间晚8点整准时在线向全球呈现。

今年1月虽然暂时不能邀请一众国际名家和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音乐家来穗,在线下如常呈现一个完整的音乐周,但本次特别项目仍然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为数不多以关注青年为主题的一次重要的国际性音乐活动。届时,国内外主流媒体将再度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中心城市广州,往届音乐周的主会场——位于广州二沙岛海山街一号的广州交响乐团排练大厅,将化身为演播室,从这里发出的信号将搭建起跨越洲际和海洋的艺术桥梁。

“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包括三部分内容:首先,音乐周艺委会主席、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将执棒乐团,联袂香港青年小提琴家苏千寻和旅美青年钢琴家王雅伦这两位“零零后”的音乐“后浪”带来一场在线演出;随后是一次线上大师课“与友友一起在琴房”,马友友先生通过线上演奏和分享,将大家引入他的“音乐实验室”;最后,作为主讲嘉宾,身在广州活动现场的余隆和身在波士顿的马友友,将在相隔13个时区的地球两端,跨越白天和黑夜,实时连线,现场答疑解惑,举行一场跨越东西半球的“和谐与平衡”深度访谈。

一场传承意味明显的

香港青年小提琴家苏千寻和旅美青年钢琴家王雅伦这两位冉冉升起的零零后新星,在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中率先亮相。她们在被视为“中国古典音乐版图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的指挥家余隆和有“连接中国音乐传统与创新”美誉的广州交响乐团的保驾护航之下,分别演出普罗科菲耶夫《G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和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普罗科菲耶夫《G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935年,是作曲家回归到祖国前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音乐清新简洁的旋律和节奏性的段落交替出现,和声色彩温婉。作曲家本人介绍这部作品时说过:“第一乐章主题创作于巴黎,第二乐章主题在沃罗涅日,配器在巴黎完成,而首次演出则发生在1935年12月的马德里。”因为风格的特点以及创作背景的文化多元性,这首作品在创作之时被认为是一首揭示音乐创作未来的作品。小提琴家苏千寻有着中外学习和演出的丰富经历,还曾登上过柏林爱乐大厅的舞台,她无疑会以自己的理解赋予这个作品历久弥新的表达。

《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在贝多芬的创作生涯中,是一部继承传统写作手法同时又具有突破性的作品。这次安排演出这部作品,也是对贝多芬刚刚过去的诞辰250周年致敬。钢琴家王雅伦是以贝多芬作品开启与余隆先生和广州交响乐团的音乐缘分的。她首次在广交乐季音乐会中演出时还不到10岁,当时就以一曲贝多芬《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技惊四座,那场音乐会的指挥就是余隆先生。近年来,王雅伦还多次登上过中国爱乐乐团和上海交响乐团的舞台,并曾与祖宾·梅塔大师合作在以色列爱乐乐团的音乐会中登台。

音乐会上还将呈现一首含义隽永的中国作品,刘天华的《良宵》(元之改编)。这是二胡大师刘天华在1928年除夕夜写就的一首小曲。刘天华与学生欢聚度岁,兴之所至操琴而起创作出的这首作品,后由中国第一代指挥家黄贻钧(笔名元之)改编为弦乐队小品。在这部作品诞生93年后的演出之际,恰逢公历2021年伊始,农历牛年新春将至,乐曲恬淡自然,没有觥筹交错,而有脉脉温情,有君子的气度与淡雅,缓缓拉开这个“良宵”的序幕。

一堂马友友主讲的“音乐实验课”

因为疫情的阻隔,四届音乐周艺术总监、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无法在今年再度来穗,但他为2021年伊始举行的这个特别活动提出了他独特的艺术理念。北京时间1月30日晚9点,全球网友将通过互联网体验一下“与友友一起在琴房”(Insidethe PracticeRoom with Yo-Yo)的感觉。

马友友先生将在他的书房中对自己发出“灵魂拷问”:“假设我在你的年纪”(I was in your age),并会设置“自问自答”(Part 1:Asking Questions: Activating the Imagination)、“潜入音乐中”(Part 2: Diving into Music)和“寄望未来”(Part3: Bringing it Forward)等环节来阐述他的艺术理念。在此期间,马友友先生将通过演奏圣桑的《天鹅》、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溪边小景”,以及和笙演奏家吴彤隔空演奏的中国乐曲《檐头雨》这三段截然不同的音乐,探讨由己及人的认知与沟通的心路历程,并采用他在联合国音乐会中演出贝多芬《第三大提琴奏鸣曲》的录像片段来做佐证。“作为一名音乐家,你得不断地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努力使身体和精神保持一致,为观众创造难忘的体验。”在这个环节中,马友友将与自己进行音乐对话,带领我们体验解决音乐问题的全过程,分享思考的方式。马友友相信,这可以教会我们不仅作为音乐家,更作为一个人,如何拥有完整的生活。

一席跨越洲际的大师对谈

在当晚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马友友将在波士顿和身在广州活动现场的音乐周艺委会主席余隆,以及受邀在广州现场参与活动的青年嘉宾们实时连线,举行一场跨越东西半球的主题为“和谐与平衡”的洲际连线活动。

受邀来到广州活动现场加入连线互动的青年代表们包括曾经参与过2017-2020年四届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的职业音乐家,毕业于加州大学中国近代史专业的往届音乐周志愿者,粤港澳大湾区内知名高校的青年教师,毕业于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和物理学专业的某世界知名咨询公司商业分析师,身份是高级审计师和中山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两位广州青年交响乐团团员,以及曾在世界知名音乐学府柯蒂斯音乐学院和伯克利音乐学院学习的台湾青年大提琴家、影视演员、歌手欧阳娜娜。欧阳娜娜在伯克利音乐学院的老师麦克•布洛克(Mike Block)曾在2017-2020年连续四届担任了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的导师,主持“丝路青年音乐工坊”的教学工作。欧阳娜娜还将在活动现场与广州交响乐团青年弦乐四重奏共同演绎柴科夫斯基的名曲《如歌的行板》。

1月30日当晚,“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除了会在央视新闻移动网、新华社现场云、“央视频”APP、“库客音乐”APP、今日音乐、广东移动“粤享5G”APP、“南方+”APP、“花城+”APP、“触电新闻”APP、“巨浪视线”APP、“B站”、“抖音”APP、“西瓜视频”APP等平台直播之外,曾在去年1月驻场深度采编报道“2020(第四届)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的英国BBC MUSIC,也会在其官方网站及社交媒体转播这次的整个活动,全球网友都可以通过网络关注到正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中心城市广州实施的这个特别项目。

担任过四届音乐周艺术总监的马友友曾经说过,音乐可以让人了解自己的内心,发现真实的想法,真实的感受,以及对这个世界真实的回应;音乐教育本身也不止是为了培养专业的音乐家,更是要塑造未来的公民。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正是马友友这种理念具体的再现。

基于疫情防控的审慎考量,今年虽然无法以过往的形式呈现一个在线下实施的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但组织这样一场以网络传播为主、意义非凡的洲际音乐活动,同样需要大胆的艺术创意和精确的策划统筹。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州交响乐团与星海音乐厅联袂呈现的“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让音乐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时代语境下,显现出抚慰人心的力量,彰显文化对话的价值,令人反思人与自然如何构建和谐的严肃命题。与此同时,这种创新的文化艺术组织形式也在粤港澳大湾区找到延伸的价值,令广州这座温暖城市的人文精神在音乐艺术中光荣绽放。

报道来源:
责任编辑:红祥
中国报道
http://szfc.chinareports.org.cn/smly/2021/0126/6913.html

欧阳娜娜亮相,马友友书房连线,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线上见!

QQ图片20210614145318

1月30日北京时间晚8点,“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将在线向全球呈现,在南方+APP等多个平台直播。往届音乐周的主会场——位于广州二沙岛的广州交响乐团排练大厅,将化身为演播室,从这里发出的信号将搭建起跨越洲际的艺术桥梁。

记者了解到,当晚的特别项目有三个亮点:首先,音乐周艺委会主席、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将执棒乐团,联袂香港青年小提琴家苏千寻和旅美青年钢琴家王雅伦这两位“00后”音乐“后浪”带来一场在线演出。

随后是一次线上大师课“与友友一起在琴房”,马友友先生通过线上演奏和分享,将大家引入他的“音乐实验室”。

最后,作为主讲嘉宾,身在广州活动现场的余隆和身在波士顿的马友友,将进行一场相隔13个时区、跨越白天和黑夜的实时连线,现场答疑解惑,带来跨越东西半球的“和谐与平衡”深度访谈。

台湾青年大提琴家、影视演员、歌手欧阳娜娜也将亮相广州现场,与广州交响乐团青年弦乐四重奏共同演绎柴可夫斯基的名曲《如歌的行板》。

从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州交响乐团和星海音乐厅承办的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已连续成功举办过四届,其艺术总监均由大提琴家马友友先生担任。

今年,为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新形势,在广东省文旅厅的支持下,作为音乐周的两位主要创办者,余隆和马友友以创新果敢的艺术勇气提前策划了这场特别项目。虽然暂时不能邀请一众国际名家和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音乐家来穗,在线下如常呈现一个完整的音乐周,本次特别项目仍然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为数不多以关注青年为主题的一次重要的国际性音乐活动。

香港青年小提琴家苏千寻和旅美青年钢琴家王雅伦这两位冉冉升起的“00后”新星,在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中率先亮相。她们在被视为“中国古典音乐版图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的指挥家余隆和有“连接中国音乐传统与创新”美誉的广州交响乐团的保驾护航之下,分别演出普罗科菲耶夫《G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和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普罗科菲耶夫《G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1935年,是作曲家回归到祖国前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音乐清新简洁的旋律和节奏性的段落交替出现,和声色彩温婉。作曲家本人介绍这部作品时说过:“第一乐章主题创作于巴黎,第二乐章主题在沃罗涅日,配器在巴黎完成,而首次演出则发生在1935年12月的马德里。”因为风格的特点以及创作背景的文化多元性,这首作品在创作之时被认为是一首揭示音乐创作未来的作品。小提琴家苏千寻有着中外学习和演出的丰富经历,还曾登上过柏林爱乐大厅的舞台,她无疑会以自己的理解赋予这个作品历久弥新的表达。

《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在贝多芬的创作生涯中,是一部继承传统写作手法同时又具有突破性的作品。这次安排演出这部作品,也是对贝多芬刚刚过去的诞辰250周年致敬。

钢琴家王雅伦是以贝多芬作品开启与余隆先生和广州交响乐团的音乐缘分的。她首次在广交乐季音乐会中演出时还不到10岁,当时就以一曲贝多芬《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技惊四座,那场音乐会的指挥就是余隆先生。近年来,王雅伦还多次登上过中国爱乐乐团和上海交响乐团的舞台,并曾与祖宾·梅塔大师合作在以色列爱乐乐团的音乐会中登台。

音乐会上还将呈现一首含义隽永的中国作品,刘天华的《良宵》(元之改编)。这是二胡大师刘天华在1928年除夕夜写就的一首小曲。刘天华与学生欢聚度岁,兴之所至操琴而起创作出的这首作品,后由中国第一代指挥家黄贻钧(笔名元之)改编为弦乐队小品。在这部作品诞生93年后的演出之际,恰逢公历2021年伊始,农历牛年新春将至,乐曲恬淡自然,没有觥筹交错,而有脉脉温情,有君子的气度与淡雅,缓缓拉开这个“良宵”的序幕。

马友友在书房对自己“灵魂拷问”

因为疫情的阻隔,四届音乐周艺术总监、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今年无法再度来穗,但他为这个特别活动提出了他独特的艺术理念。北京时间1月30日晚9点,全球网友将通过互联网体验一下“与友友一起在琴房”(Inside the Practice Room with Yo-Yo)的感觉。

马友友先生将在他的书房中对自己发出“灵魂拷问”:“假设我在你的年纪”(I was in your age),并会设置“自问自答”(Part 1:Asking Questions: Activating the Imagination)、“潜入音乐中”(Part 2: Diving into Music)和“寄望未来”(Part 3: Bringing it Forward)等环节来阐述他的艺术理念。

在此期间,马友友先生将通过演奏圣桑的《天鹅》、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溪边小景”,以及和笙演奏家吴彤隔空演奏的中国乐曲《檐头雨》这三段截然不同的音乐,探讨由己及人的认知与沟通的心路历程,并采用他在联合国音乐会中演出贝多芬《第三大提琴奏鸣曲》的录像片段来做佐证。

“作为一名音乐家,你得不断地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努力使身体和精神保持一致,为观众创造难忘的体验。”在这个环节中,马友友将与自己进行音乐对话,带领我们体验解决音乐问题的全过程,分享思考的方式。马友友相信,这可以教会我们不仅作为音乐家,更作为一个人,如何拥有完整的生活。

一席跨越洲际的大师对谈

在当晚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马友友将在波士顿和身在广州活动现场的余隆,以及受邀在广州现场参与活动的青年嘉宾们实时连线,举行一场跨越东西半球的主题为“和谐与平衡”的洲际连线活动。

受邀来到广州活动现场加入连线互动的青年代表们,包括曾经参与过2017—2020年四届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的职业音乐家,毕业于加州大学中国近代史专业的往届音乐周志愿者,粤港澳大湾区内知名高校的青年教师,毕业于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和物理学专业的某世界知名咨询公司商业分析师,身份是高级审计师和中山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两位广州青年交响乐团团员,以及曾在世界知名音乐学府柯蒂斯音乐学院和伯克利音乐学院学习的欧阳娜娜。

欧阳娜娜在伯克利音乐学院的老师麦克•布洛克(Mike Block)曾在2017—2020年连续四届担任了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的导师,主持“丝路青年音乐工坊”的教学工作。欧阳娜娜还将在活动现场与广州交响乐团青年弦乐四重奏共同演绎柴可夫斯基的名曲《如歌的行板》。

报道来源:
记者 徐子茗
编辑 黄堃媛
校对 黄买冰
南方plus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101/26/c4686049.html?colID=12722&appversion=7200&firstColID=12722

本周六晚,马友友约你在线聊,还带演奏!

QQ图片20210614144753

“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包括三部分内容——

首先,音乐周艺委会主席、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将执棒乐团,联袂青年小提琴家苏千寻和青年钢琴家王雅伦带来一场在线演出;

随后,是一次线上大师课“与友友一起在琴房”,马友友先生通过线上演奏和分享,将大家引入他的“音乐实验室”;

最后,身在广州活动现场的余隆和身在波士顿的马友友,将在相隔13个时区的地球两端实时连线,举行一场跨越东西半球的“和谐与平衡”深度访谈。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州交响乐团和星海音乐厅承办的 “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Youth Music Culture Guangdong, 简称YMCG) ,已连续成功举办过四届,被业界誉为“翻开中国交响乐崭新的一页”。音乐周由指挥家、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发起并担任艺术委员会主席,艺术总监均由大提琴家马友友担任。

为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新形势,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支持下,作为音乐周的两位主要创办者,余隆携手四届音乐周艺术总监马友友,以创新果敢的艺术勇气提前策划的“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将于1月30日北京时间晚8时整,通过央视新闻移动网、新华社现场云、“央视频”APP、新花城APP、广州日报APP等平台直播,并在英国BBC MUSIC官方网站转播。

届时,位于广州二沙岛海山街一号的广州交响乐团排练大厅,将化身为演播室,从这里发出的信号将搭建起跨越洲际和海洋的艺术桥梁。

一场传承意味明显的网络音乐会,余隆带新星!

香港青年小提琴家苏千寻和旅美青年钢琴家王雅伦这两位冉冉升起的零零后新星,在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中率先亮相。她们在被视为“中国古典音乐版图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的指挥家余隆和有“连接中国音乐传统与创新”美誉的广州交响乐团的保驾护航之下,分别演出普罗科菲耶夫《G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和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音乐会上还将呈现一首含义隽永的中国作品——刘天华的《良宵》(元之改编)。这是二胡大师刘天华在1928年除夕夜写就的一首小曲。

一堂马友友主讲的“音乐实验课”,带演奏的那种!

因为疫情的阻隔,四届音乐周艺术总监、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无法在今年再度来穗,但他为2021年伊始举行的这个特别活动提出了他独特的艺术理念。北京时间1月30日晚9时,全球网友将通过互联网体验一下“与友友一起在琴房”的感觉。

马友友将在他的书房中对自己发出“灵魂拷问”:“假设我在你的年纪”,并会设置“自问自答”“潜入音乐中”和“寄望未来”等环节来阐述他的艺术理念。

在此期间,马友友将通过演奏圣桑的《天鹅》、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溪边小景”,以及和笙演奏家吴彤隔空演奏的中国乐曲《檐头雨》这三段截然不同的音乐,探讨由己及人的认知与沟通的心路历程,并采用他在联合国音乐会中演出贝多芬《第三大提琴奏鸣曲》的录像片段来做佐证。

“作为一名音乐家,你得不断地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努力使身体和精神保持一致,为观众创造难忘的体验。”在这个环节中,马友友将与自己进行音乐对话,带领我们体验解决音乐问题的全过程,分享思考的方式。马友友相信,这可以教会我们不仅作为音乐家,更作为一个人,如何拥有完整的生活。

一席跨越洲际的大师对谈,欧阳娜娜也来了!

当晚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马友友将在波士顿和身在广州活动现场的音乐周艺委会主席余隆,以及受邀在广州现场参与活动的青年嘉宾们实时连线,举行一场跨越东西半球的主题为“和谐与平衡”的洲际连线活动。

受邀来到广州活动现场加入连线互动的青年代表们包括曾经参与过2017-2020年四届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的职业音乐家,身份是高级审计师和中山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两位广州青年交响乐团团员,以及曾在世界知名音乐学府柯蒂斯音乐学院和伯克利音乐学院学习的青年大提琴家、影视演员、歌手欧阳娜娜。欧阳娜娜在伯克利音乐学院的老师麦克•布洛克曾在2017-2020年连续四届担任了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的导师,主持“丝路青年音乐工坊”的教学工作。欧阳娜娜还将在活动现场与广州交响乐团青年弦乐四重奏共同演绎柴科夫斯基的名曲《如歌的行板》。

担任过四届音乐周艺术总监的马友友曾经说过,音乐可以让人了解自己的内心,发现真实的想法,真实的感受,以及对这个世界真实的回应;音乐教育本身也不止是为了培养专业的音乐家,更是要塑造未来的公民。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正是马友友这种理念具体的再现。

“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让音乐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时代语境下,显现出抚慰人心的力量,彰显文化对话的价值,令人反思人与自然如何构建和谐的严肃命题。与此同时,这种创新的文化艺术组织形式也在粤港澳大湾区找到延伸的价值,令广州这座温暖城市的人文精神在音乐艺术中光荣绽放。

报道来源:
全媒体文字记者:张素芹
全媒体编辑:戴雨静
广州日报
https://www.gzdaily.cn/amucsite/pad/index.html?id=1480214#/detail/1480214?site4

马友友线上“开课” 余隆携“后浪”登台 YMCG2021特别项目精彩不断

QQ图片20210614142733

虽然暂时不能邀请国际名家和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音乐家前来如常呈现一个完整的音乐周,但“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仍然将会在1月30日晚8点准时在线向全球的观众呈现。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州交响乐团和星海音乐厅承办的“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YMCG),由指挥家、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先生发起并担任艺术委员会主席,从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已连续成功举办过四届,其艺术总监均由大提琴家马友友担任。

本次“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为数不多以关注青年为主题的一次重要的国际性音乐活动。届时,往届音乐周的主会场——位于广州二沙岛海山街一号的广州交响乐团排练大厅将化身为演播室,从这里发出的信号将搭建起跨越洲际和海洋的艺术桥梁。

“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包括三部分内容:首先,音乐周艺委会主席、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将执棒乐团,联袂香港青年小提琴家苏千寻和旅美青年钢琴家王雅伦这两位“零零后”的音乐“后浪”带来一场在线演出,两位“后浪”将分别演出普罗科菲耶夫《G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和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音乐会上还将呈现一首含义隽永的中国作品——刘天华的《良宵》(元之改编),这是二胡大师刘天华在1928年除夕夜写就的一首小曲。

随后是一次线上大师课“与友友一起在琴房”, 因为疫情的阻隔,四届音乐周艺术总监、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无法在今年再度来穗,但他为2021年伊始举行的这个特别活动提出了他独特的艺术理念。北京时间1月30日晚9点,全球网友将通过互联网体验一下“与友友一起在琴房”的感觉。

在此期间,马友友先生将通过演奏圣桑的《天鹅》、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溪边小景”,以及和笙演奏家吴彤隔空演奏的中国乐曲《檐头雨》这三段截然不同的音乐,探讨由己及人的认知与沟通的心路历程,并采用他在联合国音乐会中演出贝多芬《第三大提琴奏鸣曲》的录像片段来做佐证。“作为一名音乐家,你得不断地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努力使身体和精神保持一致,为观众创造难忘的体验。”在这个环节中,马友友将与自己进行音乐对话,带领我们体验解决音乐问题的全过程,分享思考的方式。马友友相信,这可以教会我们不仅作为音乐家,更作为一个人,如何拥有完整的生活。

最后,作为主讲嘉宾,身在广州活动现场的余隆和身在波士顿的马友友,将在相隔13个时区的地球两端,跨越白天和黑夜,实时连线,现场答疑解惑,举行一场跨越东西半球的“和谐与平衡”深度访谈。

受邀来到广州活动现场加入连线互动的青年代表们包括曾经参与过2017-2020年四届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的职业音乐家,毕业于加州大学中国近代史专业的往届音乐周志愿者,粤港澳大湾区内知名高校的青年教师,毕业于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和物理学专业的某世界知名咨询公司商业分析师,身份是高级审计师和中山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两位广州青年交响乐团团员,以及曾在世界知名音乐学府柯蒂斯音乐学院和伯克利音乐学院学习的台湾青年大提琴家、影视演员、歌手欧阳娜娜。

欧阳娜娜还将在活动现场与广州交响乐团青年弦乐四重奏共同演绎柴科夫斯基的名曲《如歌的行板》。

1月30日当晚,“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除了会在央视新闻移动网、新华社现场云、“央视频”APP、“库客音乐”APP、今日音乐、广东移动“粤享5G”APP、“南方+”APP、“花城+”APP、“触电新闻”APP、“巨浪视线”APP、“B站”、“抖音”APP、“西瓜视频”APP等平台直播之外,英国BBC MUSIC也会在其官方网站及社交媒体转播这次的整个活动,全球网友都可以通过网络关注到此次活动。

报道来源:
文/北青-北京头条记者 田婉婷
编辑/乔颖
北京头条
https://app.bjtitle.com/8816/newshow.php?newsid=5832346&mood=wx&typeid=3&ntype=0

终于等到你!YMCG 2021特别项目,1月30日在线约!

IMG_3642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州交响乐团和星海音乐厅承办的“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Youth Music Culture Guangdong, 简称YMCG) ,由指挥家、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先生发起并担任艺术委员会主席,自2017年1月首次举办,即被业界誉为“翻开中国交响乐崭新的一页”。从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已连续成功举办过四届,其艺术总监均由大提琴家马友友先生担任。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因为举国同心战“疫”的决心和付出,使疫情在中国得到了科学和有效的防控,文化生活和艺术活动也得以逐步恢复正常。为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新形势,在广东省文化旅游厅的支持下,作为音乐周的两位主要创办者,艺术委员会主席、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先生携手四届音乐周艺术总监马友友先生,以创新果敢的艺术勇气提前策划的“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将于2021年1月30日北京时间晚8点整准时在线向全球呈现。
今年1月虽然暂时不能邀请一众国际名家和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音乐家来穗,在线下如常呈现一个完整的音乐周,但本次特别项目仍然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为数不多以关注青年为主题的一次重要的国际性音乐活动。届时,国内外主流媒体将再度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中心城市广州,往届音乐周的主会场——位于广州二沙岛海山街一号的广州交响乐团排练大厅,将化身为演播室,从这里发出的信号将搭建起跨越洲际和海洋的艺术桥梁。

“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
包括三部分内容
PART-1

首先,音乐周艺委会主席、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将执棒乐团,联袂香港青年小提琴家苏千寻和旅美青年钢琴家王雅伦这两位“零零后”的音乐“后浪”带来一场网络音乐会;
PART-2

随后是一次线上大师课“与友友一起在琴房”,马友友先生通过线上演奏和分享,将大家引入他的“音乐实验室”;
PART-3

最后,作为主讲嘉宾,身在广州活动现场的余隆和身在波士顿的马友友,将在相隔13个时区的地球两端,跨越白天和黑夜,实时连线,现场答疑解惑,举行一场跨越东西半球的“和谐与平衡”深度访谈。

和巴赫跨时空对话——观第四届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闭幕音乐会有感

QQ图片20200129230214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听音乐会的理由,可以是因为名家,譬如马友友;也有可能是希望借助音乐展开一场“不设防”的神交,和300年前的巴赫说说话,听听他最真诚、最自由的独白。1月18日,第四届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举行了闭幕音乐会,虽然已经落下帷幕,但它给予人们的启迪正如音乐会上演奏的巴赫作品一样,可谓余音绕梁。

在音乐会开始前,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在与著名指挥家迈克尔·斯特恩对话时提到:“能够实现共同演奏音乐的前提,是我们在演出舞台上做到了人人平等。”这也是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的主旨之一。音乐周创立于2017年,由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指挥家余隆担任艺术委员会主席,马友友和迈克尔·斯特恩分别担任艺术总监和音乐总监。自音乐周创办以来,每年1月份,来自全球各地、不同教育背景和成长经历的青年乐手齐聚广州,探索不同主题的音乐试验。

2020年正值巴赫诞辰335周年,因此今年音乐周的主题是巴赫。在为期9天的音乐周活动期间,巴赫的音乐与作品精神无处不在。最终的闭幕音乐会更是破天荒地呈现了一场历时4小时、中途不间断的马拉松式巴赫作品音乐会,全部门票提前三天即告售罄。

关于巴赫作品,马友友认为,巴赫的音乐蕴含着真理、信任、服务等核心文化精神。如他所言:“文化帮助我们互相沟通,彼此理解,从而构建信任。文化是一种给予,是一种服务,这种服务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他人。”而斯特恩的理解则是:“如果说,音乐是一种沟通方式,而最好的沟通方式是爱,那么演奏音乐本身也是一种爱。”

听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策划的音乐会,无论大小,总会有一种别有洞天的惊喜,源于音乐,但又不止步于音符。本次闭幕音乐会,笔者最满意的是第六号协奏曲,这是巴赫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中唯一没有小提琴声部的作品,几位中提琴演奏者的配合异常严谨,风格尺度拿捏得恰如其分。事实上,对于这些乐团的新手而言,演绎难度不小。然而坚持上演这一组作品,在笔者看来,有着比“呈现艺术上绝对的完美”更为重要的用意。

巴赫创作《勃兰登堡协奏曲》的历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在形式、配器、和声上反复探索的过程,即便作曲家本人在一生中也是不断加以修改完善。德国著名的巴赫学者克里斯托弗·沃尔夫认为,这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在配器手法上,使用了当时“色彩最丰富的乐器组合……而且组合非常大胆。”不仅如此,这套协奏曲的每一部都对后世管弦乐配器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导师艾维·施泰恩的引领下,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的青年音乐家们在演出中表现出来的敢于探索、敢于表达的勇气与智慧,不是在一般职业乐团演出中能听到的。最关键的地方是他们能以坦诚的态度,和团员、观众进行真诚的沟通和对话。《礼记·乐记》有云:“唯乐不可为伪。”这在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学员们的演奏中体现得尤为显著。

除此之外,本场音乐会还穿插了特别的“即兴”环节——导师麦克·布洛克要求团员用巴赫曾经援引过的舞曲形式进行创作,布列尔、阿勒曼德、萨拉班德、吉格等舞曲形式位列其中。为了在萨拉班德舞曲中融入更多的西班牙元素,有演奏者在大提琴弦板上拍出了响板的色彩,在提琴上“弹出”了吉他的声线……像这样的例子在演出中屡见不鲜,乐手们完全彻底地放开思路,对巴赫年代的舞曲大胆进行打破、重构,这种精神无疑令人想起巴赫本人当年在科滕、魏玛、莱比锡的种种艺术经历。

马友友把这些环节称之为“多元文化的化学作用”。在这场音乐会中,这种“多元化”的特色被纵横交错的时间、空间编织得流光溢彩。而多元文化的交融,也一向是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的特色。经过四届的培育,音乐周以音乐为抓手,文化为纽带,探索开放灵活的艺术思维方式,已经成为一个海纳百川、充满创意、面向未来的文化交流平台。

今年,马友友等音乐周导师们试图通过巴赫其人和音乐作品,探讨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在年轻一代心中播下和平、包容的精神种子。音乐周举行期间,他还携音乐周成员、广州青年交响乐团(少年团)亮相二沙岛钻石公园、执信中学校园、广州塔观景平台、沙面中心大街、永庆坊、粤剧艺术博物馆等文旅地标,将巴赫隽永经典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勃兰登堡协奏曲》(片段),与广东音乐“五架头”及全新改编的广东音乐经典作品共冶一炉,在广州演绎了一幕幕传统与现代跨越时空相互碰撞、呼应、融合的动人情景,平和愉悦的巴赫作品也带给广州市民无尽的感动。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音乐帮助人们走到一起。如果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音乐的话,那么音乐就不会是一种真正的文化。”马友友对巴赫作品的探讨,早已不限于音乐厅内。相信参与本届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的学员、导师们,包括闭幕音乐会的现场观众,都如笔者一样,有一种在分享之中“走到一起”的切身感受,每个人的思想、感悟如涓涓细流汇成江河,随着巴赫旋律的奔流,激荡起灵感的浪花。若果真如此,那距离音乐周的举办初衷——“让音乐成为一种真正的文化”,就更近了吧!

报道来源:
翟佳 南方日报记者 徐子茗 整理
https://epaper.southcn.com/m/ipaper/nfrb/html/2020-01/29/content_48062.htm?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2020 Youth Music Culture Guangdong (YMCG) Concludes, To Return In 2021

QQ图片20200129230132

On January 18, the fourth Youth Music Culture Guangdong presented a unique Bach Marathon Concert at the Xinghai Concert Hall performed by all the young musicians of the 2020 YMCG Orchestra, lead by YMCG Artistic Director Yo-Yo Ma, Music Director Michael Stern and the YMCG faculty. The concert displayed its four core elements surrounding its moniker youth, music, culture, and Guangdong including open-mindedness, tolerance, 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program included a total of 21 works, including J.S. Bach’s Orchestral Suite No. 3, selections of Brandenburg Concertos Nos. 1 to 6, and excerpts from The Art of Fugue conducted by YMCG Music Director Michael Stern; 11 new creations by “Silkroad Bands”; and two Bach pieces performed by the Artistic Director Yo-Yo Ma. Ma also played Bach’s Sonata in G Major with harpsichordist Avi Stein as an encore. The concert was a true marathon with no intermission, lasting longer than four hours.

The 9-day musical journey, concluding with the sold-out Bach Marathon Concert, was once again enveloped in art and culture – this time through Bach’s music – interpreting the eternal theme of music integrating cultures and art connecting souls.

Global Attention
As a cultural brand with global influence – presented by the Guangdong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organized jointly by the Guangzhou Symphony Orchestra (GSO) and Xinghai Concert Hall, and supported by the Information Office of Guangzhou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 – the 2020 YMCG brought the focus of mainstream media at home and abroad to Guangzhou, the cultural center of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During the 2020 YMCG, the New York Time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BBC Music Magazine from the United Kingdom, Limelight Magazine from Australia, Hong Kong Radio 4(RTHK 4), Music Weekly from Beijing, and Sanlian Life Weekly from Beijing, plus other media attended events. Phoenix TV filmed the entire 2020 YMCG and produced a special report about YMCG’s Chairman of the Artistic Committee, Long Yu; Artistic Director Yo-Yo Ma; YMCG faculty; and students. Additionally, presidents of top international music conservatories, members of the Presidium of the Chinese Musicians Association and members of the Presidium of China Musicians Association’s Symphony Orchestra League visited YMCG rehearsals and attended the opening concert. President and CEO of 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 Matías Tarnopolsky, visited YMCG three consecutive days. Major media gave high praise to all performances including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concert, especially to the YMCG leadership headed by Yo-Yo Ma, and the Guangzhou Symphony Youth Orchestra concert at six landmarks across Guangzhou. The Australian classical music magazine, Limelight’s Deputy Editor Angus McPherson commented afterwards that, “YMCG 2020 was a fascinating and inspiring cultural exchange centered around the timeless music of Johann Sebastian Bach.”

Timeless Bach
As 2020 is the 335th anniversary of J.S. Bach, his music was the theme of this year’s YMCG. Looking back on the 9-day journey, Bach’s music and spirit were everywhere. YMCG Artistic Director Yo-Yo Ma believes Bach’s music contains truth, trust, and service – the core values of culture. According to Ma, “Culture gives us the tools to discern and express truths about ourselves and our world in ways that others can understand, even if they’re not people we know. It helps us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in ways that build understanding and therefore trust. And it does so in a way that – at its best – is focused on the other person, not ourselves. In other words, culture is an offering or a service that ultimately aims to help someone else.” Yo-Yo Ma brings Bach’s inspiration to YMCG. In the complex and complicate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he tries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humans and Bach’s music, sowing the spiritual seeds of peace and tolerance for the young generation.

The theme of Bach’s music ran through all the training and performances during YMCG, including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concert program, chamber music training, and the “Silkroad Bands.” Among them, the improvisation training of the Silkroad Bands is an attempt to use folk dance music, which was borrowed and quoted by Bach and was popular in European courts during the Baroque era, as the theme of the lessons, exploring the spirit of 18th Century Baroque music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improvisation of the 21st Century.

In addition to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concerts which were both programmed around Bach’s music, four events were hosted at Xinghai Concert Hall: two chamber music salons and two “Music + Dialogue” events which explored Bach’s music and cultural spirit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e first “Music + Dialogue” explored the truth of playing music, how creators and performers create meanings for others through choices. The other one explored how music, especially Bach’s music, brings meaning to people, and further inspires people to give back to society and to follow their true heart. These two events were open to the public and was hosted at the Chamber Hall of Xinghai Concert Hall. Both events were full with an enthusiastic audience. Some audience members had traveled to Guangzhou from other cities, proving the wide influence of YMCG throughout the region.

Yo-Yo Ma and YMCG Musicians Perform Throughout Guangzhou
Yo-Yo Ma, together with 2020 YMCG Orchestra members and the Guangzhou Symphony Youth Orchestra, performed at six landmarks of Guangzhou. Bringing Bach’s timeless classic Unaccompanied Cello Suite and excerpts of a Brandenburg Concerto together with a traditional quintet work with Cantonese instruments called Five Heads and other newly adapted classical music pieces onstage. The musicians expressed moving scenes of viewing the world, retaining nostalgia in Guangzhou, a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that blends tradition and modern styles.

The six landmarks performed at were: the Diamond Park at Ersha Island, Zhixin High School, the 450M Viewing Deck of the Canton Tower, Shamian Main Street, the Yongqing Fang urban neighborhood, and the Cantonese Opera Art Museum. The six points spread out from the west to the east, from the Pearl River to the top of the city, connecting the path of development of modern Guangzhou. Yo-Yo Ma and the young musicians “checked in” at these six landmarks, left moving moments, and highlighted the concept of combining culture and travel.

Yo-Yo Ma and Long Yu talked with students about music at Zhixin High School. Maestro Yu said, “When we play music, don’t worry too much. Just enjoy it.” Yo-Yo Ma left teachers and students unforgettable memories by playing the Prelude of Bach’s Unaccompanied Cello Suite No. 3 and Mongolian Long Tune. On top of Canton Tower, young musicians from YMCG performed an excerpt from Brandenburg Concerto and the Cantonese work, Steps Up. A tourist from Shandong Province said, “Running into Yo-Yo Ma here… it’s fate!”

At the Cantonese Opera Art Museum, young musicians performed Bach’s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5 juxtaposed with Cantonese music Raindrop Pattering Plantain Leaves and Steps Up, plus Five Heads performed by a traditional quintet of Cantonese instruments. Yo-Yo Ma played Unaccompanied Cello Suites No. 1 and 6 to conclude the performance. A college student who was at the Cantonese Opera Art Museum, Li said, “What a surprise to run into Bach and Yo-Yo Ma!” Bach and Cantonese music were performed “hand in hand” – classic west meets traditional east.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s was reflected in an innovative and brilliant performance on the Cantonese Opera Arts Museum stage.

Yo-Yo Ma with GSYO
The Guangzhou Symphony Youth Orchestra (GSY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during this year’s YMCG. During the opening concert, audience members listened to Yo-Yo Ma play Bach with GSYO for the first time, a great affirmation to the GSYO. The Editor from BBC Music Magazine Oliver Condy commented: “Throughout last night’s concert, fresh life was breathed into the music of Bach – not just by the fantastic arrangements, but by the passion and dedication of the Guangzhou Symphony Orchestra and Guangzhou Symphony Youth Orchestra. The future of Chinese orchestral music is all but guaranteed in the hands of this talented family of musicians. And their conductor, Jing Huan, is a huge star in the ascendant, one surely to take her musicians to great heights.”

When the GSYO got on stage with Ma and other young musicians and performed with the professional sound they are known for to Guangzhou citizens, Ma was thoroughly impressed. The most unforgettable moment was the evening of January 17, a mini concert presented by students from Children’s Foundation Program (founded by GSYO in March 2019), when Yo-Yo Ma played with the cello section who had been learning an instrument for just eight months. Ma praised them, “I really love the kids’ performance. They are our future. The performance training they received is exactly how the training should be. They are so lucky to have Guangzhou Symphony Orchestra as their very strong support system.”

Besides the encounters with all three levels of the GSYO, Ma also interviewed college students during YMCG, talking about his experience of playing Bach at the underground tunnel of the Large Hadron Collider at the Swiss-French border. He discussed employment issues with foreign language students who love music and explored the description of hope in Bach’s music. Equal and divers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akes place at every corner of YMCG.

With the last note of the 2020 YMCG Closing Concert, the fourth YMCG concluded. It was infused with a cultural philosophy and cultural spirit spanning societies and creating a future together. YMCG is an innovative and far-reaching attempt to build a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Yo-Yo Ma, Long Yu, and the YMCG faculty, young musician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at home and abroad are learning to absorb advanced and open cultural thinking and artistic qualities, showing the world a vivid image of China today, and demonstrating the charm of the vibrant province of Guangdong.

The next YMCG is scheduled to return in January 2021.

by BWW News Desk Jan. 30, 2020
https://www.broadwayworld.com/china/article/2020-Youth-Music-Culture-Guangdong-YMCG-Concludes-To-Return-In-2021-20200130

对话大提琴家马友友:文化是一种给予和服务

QQ图片20200129225825

1月17日下午,广州市荔湾区的粤剧艺术博物馆水上戏台,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拉起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优雅的旋律飘荡在岭南园林,碰撞出奇妙的治愈火花。

造访广州,坐镇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下称“音乐周”),是他4年来如期进行的新年活动。4年来,他和世界各地的青年音乐家们在这里尝试不同的主题,一起做“音乐试验”。18次斩获格莱美奖的马友友,早已不仅是一位大提琴演奏家。

1月16日及17日下午,他带领音乐周成员走进广州社区,在6个文旅地标为市民演奏巴赫音乐。在每个地点,他坚持用不甚熟练的中文问候市民“新年快乐”,与每个演奏的孩子握手。

在没有墙壁的地方演奏

平和愉悦的巴赫大提琴组曲回荡在沙面、永庆坊和粤剧艺术博物馆,音乐融于美妙的大自然。人们放慢忙碌的脚步,好奇加入音乐营造的氛围。市民时小姐热泪盈眶:“承包了我周最宁静的时刻,原本不就该如此吗?音乐走进不同的社区,属于每一个人。”

南方日报:又见到您了,很少有活动吸引你在一个城市呆两周,第四年参加音乐周了,有什么新的体会?

马友友:每一天都很有趣,每一天都不一样。我喜欢广州温暖的气候,也感受着人们的热情和开放。更大胆的音乐尝试,也在这片热土上发生。

南方日报:今年,您和音乐周艺术委员会主席余隆先生共同谋划了6场在广州的社区演出,这个举动的目的是什么?让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马友友:音乐不仅仅存在于耳机、扬声器或是音乐厅里。它无处不在,在大自然中,起风时树叶的沙沙声,小鸟的啼叫声⋯⋯音乐把人们聚集联系在一起,进入一种特定的精神状态。我尤为感谢的是,音乐周的每一位参与者,他们不是因为“这是一份工作”,而更像是大家为了实现一份愿景,而凝聚在一起。

如果没有远大的愿景,这一切都不会发生。我曾和余隆讨论,我们的愿景是把音乐带给所有人,从儿童到青年人都能完全参与进来。文化的影响力从这里发生,不局限于71位参与者,而是扩大到所有人。

南方日报:您的音乐事业广泛而多元,奔走于世界各地,发现各国各民族优秀的艺术家,共同创作全新音乐,可以谈谈您近期的计划吗?

马友友:去年,我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古老哲学入手,以“五行”金、木、水、火、土解构音乐中自然的观照,以“五感”色、声、香、味、触阐述音乐表达的想象手段与机制。眼下,我与音乐周艺委会主席余隆共同策划了6场“巴赫快闪”,对其作品的探讨,不仅仅在音乐厅,还分享给了音乐厅外更多的广州市民。

我在音乐厅或者开放的空间,在没有墙壁的地方都演奏过。音乐确实能够带来改变。我希望,不管你在哪里,不管我在哪里,我们都能通过音乐帮助人们走到一起。

进行多元文化的碰撞

马友友现在做的事情,将音乐带到不同的社区,在世界各地聆听不同的声音。他相信,各地的音乐能够促进世界大同。

早在1998年,他创建了“丝绸之路”音乐组织计划,发现世界各国各民族优秀的艺术家,带领他们打破地域隔阂,一起创作全新音乐,进行多元文化的碰撞。

南方日报:本届音乐周,巴赫的音乐无处不在。对于大众而言,巴赫严谨的复调音乐就像巴洛克建筑高耸的尖塔,可望而不可及,您怎么看?

马友友:巴赫的作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和我们建立信任关系,这也正是今年音乐周要做的事情最好的媒介。

我觉得巴赫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音乐家,还是一位科学家,通过音律熟知人类本性和自然。通过音律,巴赫诠释了人的内心和情感、意识和潜意识,也熟知了人类的本性和自然。近六十年来,我在悲伤和喜悦之时,它都能给我带来精神寄托,让我感到温馨和欢乐,作品在问世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拥有这种力量,能帮助我们度过艰难。

近两年来,我发起了巴赫项目,计划在全球36个地点演奏巴赫大提琴组曲。就好像我带着礼物去那里做客,这个礼物以音乐的形式送给不同的社区。如果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音乐的话,那么音乐就不会是一种真正的文化。

南方日报:您希望向大湾区的青年传递怎样的音乐理念?

马友友:一路走来,我从音乐周及广州交响乐团的工作人员身上,感受到他们对音乐工作的热情,尤其是对青少年音乐教育的关怀。广州交响乐团去年开办了广州青年交响乐团少年基础班,关注儿童的发展,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我很自豪,这个举动并不是要让孩子们成为音乐家,而是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儿童的音乐教育,也一直是我人生的一部分。当音乐是为了每一个人,才是值得的。

今年同样有很多来自大湾区的朋友们加入。实际上,文化信念、音乐理念的根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就是播撒下文化的种子。我相信我所说的关于“真理、信任和服务”的音乐理念,会通过真正愿意思考、推动事情的大湾区青年们,而生根发芽。人们透过这些理念,实现自己想做的事。明年,我也希望能汇集更多大湾区优秀乐团及管理者,共同来实现音乐周的愿景。

乐器也是沟通的媒介

虽然打趣自己是“音乐周最老的成员”,马友友与年轻人却没有距离感。与音乐周学员的首次见面会上,身为艺术总监的他,反而像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走到学员身后戳脑袋,以独特的搞怪方式,与每个人打招呼。以至于他被要求分享自己不为人知的一面时,他的回答“我其实是一个严肃的人”,逗乐全场。

南方日报:首次与学员会面,您提出文化的三个核心价值“真理、信任、服务”,希望年轻人们不仅从音乐上进行思考。请问,如何以服务的方式进行演奏?

马友友:在我的观念里,文化是一种给予,是一种服务,这种服务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人。手上的乐器不仅是乐器,还是沟通的媒介,是连接世界的桥梁。演奏,则是发挥自己内在的才华,与听者交流。

南方日报:今年,您主动增加了与每位学员一对一的交流环节,希望创造一个“安全空间”,让他们能自如表达自己的想法,自如演奏,包括展示脆弱的一面。

马友友:这很重要,在这个安全空间,我们坦诚相待,互相信任,对不同的看法进行深入探讨。

南方日报:不用语言沟通,您和年轻人怎样建立联系?

马友友:很棒的是,我在室外演奏时,有很多年轻人围观。孩子们天真可爱,当他们表现出兴趣,就是真的感兴趣;如果他们不感兴趣,会停止关注。所以我想我的目标是想和他们建立联系,因为如果建立了联系,那将是属于他们的一部分。

报道来源:
南方日报
记者 徐子茗
统筹 邵一弘 伍青
图片 李细华 姚志豪 部分由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提供
二O二O年一月二十三日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001/23/c3015190.html?colID=12722&appversion=6300&firstColID=12722&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date=OThiMzZhYWItYmI3MS00NWI1LWFlMWMtNjk2ODdiZTQ4YzQx&layer=2&share_tok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