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演奏一个有意义的音符,都是一次改变世界的尝试

11111

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州交响乐团和星海音乐厅承办的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YMCG)2021特别项目,于2021年1月30日圆满结束。身在美国波士顿的2017-2020音乐周艺术总监马友友和身处中国广州的艺术委员会主席、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广州交响乐团与青年音乐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越洋连线、隔空对话,探索音乐的力量和想象力的边际,启发年轻人构建改变世界的宏图……这是一次思想力量的展示与交汇。央视新闻移动网、新华社现场云、“央视频”APP、B站、抖音等十几个平台共同进行网络直播,共获得过百万人次的关注。
之所以称为“特别项目”,不是因为从十天变成一天,不是因疫情阻隔国际往来的妥协,是顺势而为,应运而生,就像音乐周无比珍视的即兴演奏传统一样,2021YMCG本身就如同一次伟大的即兴尝试。它的价值不能用时间长短量度,不因远隔重洋而逊色。正如马友友在项目第二部分“与友友一起在琴房”描述的那样:“《天鹅》(选自圣-桑《动物狂欢节》)的音乐正如天鹅的美态,一派岁月静好。可是,天鹅在水下的掌蹼奋力向前,不舍片刻的努力;演奏家左手揉弦,右手运弓,严丝密缝的配合,却是鲜少有人注意到。”支撑屏幕前这场独一无二文化盛会的是广州交响乐团工作团队无数个不眠之夜,是创意团队数不清的头脑风暴。这一切努力的目标,再用友友的话说:“是余隆先生竭力争取、不懈推动的一次探寻文化真义的行动。”
特别项目由三个部分构成:“网络音乐会”、“与友友一起在琴房”以及“国际连线:大师对话——和谐与平衡”,每个部分互相连结,探讨内容的选取也可谓用心良苦。网络音乐会第一首曲目《良宵》,表现了大时代背景之下文人雅士的年夜小聚,正是岁末年初这次YMCG相聚的写照;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是向乐圣贝多芬250周年纪念之年告别,同时也彰显出音乐周对合作与聆听的追求。“钢琴就是乐队的一部分,你必须要融入乐队的演奏,仔细聆听,积极参与到每次音乐的对话”,钢琴家王雅伦如是说。

  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融合多元文化的影响,昭示未来音乐的方向,和贝多芬作品同台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乐队在余隆总监的指挥下有过无数动人的演出,这次“特别项目”的演出一如既往,没有丝毫因为“特别”而作出的妥协;两位年轻独奏者匠心独运,王雅伦严谨宏大和苏千寻想象力丰富的演奏,在与乐队的推挽中熠熠生辉。马友友在他的琴房以圣-桑《天鹅》、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片段和笙演奏家吴彤合演的《檐头雨》,阐述音乐以何种心理与生理的机制实现以心会心,推己及人,堪谓弦外有意。

  特别项目的第三部分,是马友友、余隆大师,以及来自不同文化、职业背景的年轻人代表的对话。用音乐周艺术委员会主席余隆大师的话说,这是一次“家人聚会般的畅谈“。当晚就有多位曾经参与之前几届YMCG,甚至曾经和马友友同台演出的学员来到现场参加这次别开生面的探讨,而未能亲身前来的YMCG学员也通过社交媒体表达自己被感动、受启发的真情。

曾参加四年音乐周的小提琴学员李炳阳在美国全程关注音乐周:“隔着屏幕却还是那种熟悉的感动,依旧是那个神游的‘老马’。他从来不是纸上谈兵,他在用实际行动真诚地关注者人类的发展。”2019-2020圆号学员陈鉴熙说:“很感动能够在这样特殊的一年用这样的方式为大家呈现思想和音乐文化上的交流,希望明年能在广州与大家探讨交流。”

马友友、余隆两位大师和年轻的交流总是充满创意的光芒,没有“套路”,没有虚饰;天马行空,跨越疆界。连续参与四届音乐周、昆明聂耳交响乐团中提琴首席滕飞问:假如音乐家失去舞台,还能怎样回馈社会?马友友回答:“我昨天透过会议软件为圣迭戈一家医院的人们演奏,还随着镜头到达病房用音乐和人们互动。如果你觉得这样还不够,那么想想那些曾经给予你温饱,给予你关爱的人们,你是否怀有感恩之心?那么你就会得到你的答案。”

  音乐周志愿者、在美国加州大学修读历史学的陆衍霖提问:“人文学科和音乐有什么联系呢?他们之于社会有何种意义?”马友友的答案是:“我们仰望苍穹,深感人类渺小;我们俯察山川,慨叹造化神秀;我们窥探内心,惟愿叩问探索。科学、艺术、人文之于天、地、人,都很年轻。人们发明学科、研究,是为了探索苦短人生的最大可能。”

  马友友校友、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及物理系毕业生李江提出自己的疑惑:“科技如何令人回归人性?”马友友分享自己的想法:“你可以告诉我一朵花是什么颜色,或者你也可以为它写一首诗。世上可能没有中立的算法,但好的文学、音乐作品,其蕴含维度的丰富,足以令人完备地理解这个世界。”

 以上只是马友友和年轻人们共同探讨的其中若干话题,然而,其想象力的丰富和深邃令人惊叹。在最后一个交流环节中,青年大提琴演奏家、音乐唱作人欧阳娜娜向友友提出两个天马行空的话题:“若时间倒流回到20岁,您会有怎样的人生思考?您觉得大提琴是否有性别?”年轻人问得坦率,大师也回应得真诚:“若回到20岁,我会为环境的变化深感忧虑。我会希望得到长辈的承诺,关注周遭环境的变化,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为我,也为我的下一代;大提琴非男非女,可男可女,可以幻化无穷,但需要你以想象力为其赋予独一无二的生命。”

  马友友打趣说,他的想象力和深刻源于他“不太把自己当一回事”。换句话说,他总是保持开放、包容和接纳的态度,对年轻人尤其如此。这种给予年轻人不受边际之困的鼓励,和余隆大师一贯支持年轻人,特别是年轻音乐家发展的观点不谋而合。余隆说道:“必须承认我在年轻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他们思想的活跃,交流沟通的碰撞,带来全新概念的世界。社会就是这样发展的,永远是后浪在推前浪。在挑战前辈的基础上,创造新生的事物。YMCG就是提供这样的空间,让人们看到年轻人的活力和想法。”

  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提出“音乐不停,继续前行”。用马友友的话说,音乐同其他学科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是解读世界的方式之一。它的使命是赋予有止尽的人生以无涯的想象和无尽的价值,每演奏一个有意义的音符,都是一次改变世界的尝试。理解音乐的价值,就可以明白YMCG为何可以在一个晚上,创造一段将被存留的历史。

报道来源
记者 黄磊刚
通讯员 翟佳)
中宏网广州
http://gd.zhonghongwang.com/show-141-5425-1.html

每演奏一个有意义的音符,都是一次改变世界的尝试

LLW04434

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州交响乐团和星海音乐厅承办的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YMCG)2021特别项目,于2021年1月30日圆满结束。身在美国波士顿的2017-2020音乐周艺术总监马友友和身处中国广州的艺术委员会主席、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广州交响乐团与青年音乐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越洋连线、隔空对话,探索音乐的力量和想象力的边际,启发年轻人构建改变世界的宏图……这是一次思想力量的展示与交汇。央视新闻移动网、新华社现场云、“央视频”APP、B站、抖音等十几个平台共同进行网络直播,共获得过百万人次的关注。

之所以称为“特别项目”,不是因为从十天变成一天,不是因疫情阻隔国际往来的妥协,是顺势而为,应运而生,就像音乐周无比珍视的即兴演奏传统一样,2021 YMCG本身就如同一次伟大的即兴尝试。它的价值不能用时间长短量度,不因远隔重洋而逊色。正如马友友在项目第二部分“与友友一起在琴房”描述的那样:“《天鹅》(选自圣-桑《动物狂欢节》)的音乐正如天鹅的美态,一派岁月静好。可是,天鹅在水下的掌蹼奋力向前,不舍片刻的努力;演奏家左手揉弦,右手运弓,严丝密缝的配合,却是鲜少有人注意到。”支撑屏幕前这场独一无二文化盛会的是广州交响乐团工作团队无数个不眠之夜,是创意团队数不清的头脑风暴。这一切努力的目标,再用友友的话说:“是余隆先生竭力争取、不懈推动的一次探寻文化真义的行动。”

特别项目由三个部分构成:“网络音乐会”、“与友友一起在琴房”以及“国际连线:大师对话——和谐与平衡”,每个部分互相连结,探讨内容的选取也可谓用心良苦。网络音乐会第一首曲目《良宵》,表现了大时代背景之下文人雅士的年夜小聚,正是岁末年初这次YMCG相聚的写照;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是向乐圣贝多芬250周年纪念之年告别,同时也彰显出音乐周对合作与聆听的追求。“钢琴就是乐队的一部分,你必须要融入乐队的演奏,仔细聆听,积极参与到每次音乐的对话”,钢琴家王雅伦如是说;

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融合多元文化的影响,昭示未来音乐的方向,和贝多芬作品同台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乐队在余隆总监的指挥下有过无数动人的演出,这次“特别项目”的演出一如既往,没有丝毫因为“特别”而作出的妥协;两位年轻独奏者匠心独运,王雅伦严谨宏大和苏千寻想象力丰富的演奏,在与乐队的推挽中熠熠生辉。马友友在他的琴房以圣-桑《天鹅》、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片段和笙演奏家吴彤合演的《檐头雨》,阐述音乐以何种心理与生理的机制实现以心会心,推己及人,堪谓弦外有意。

特别项目的第三部分,是马友友、余隆大师,以及来自不同文化、职业背景的年轻人代表的对话。用音乐周艺术委员会主席余隆大师的话说,这是一次“家人聚会般的畅谈“。当晚就有多位曾经参与之前几届YMCG,甚至曾经和马友友同台演出的学员来到现场参加这次别开生面的探讨,而未能亲身前来的YMCG学员也通过社交媒体表达自己被感动、受启发的真情:

曾参加四年音乐周的小提琴学员李炳阳在美国全程关注音乐周:“隔着屏幕却还是那种熟悉的感动,依旧是那个神游的‘老马’。他从来不是纸上谈兵,他在用实际行动真诚地关注者人类的发展。”2019-2020圆号学员陈鉴熙说:“很感动能够在这样特殊的一年用这样的方式为大家呈现思想和音乐文化上的交流,希望明年能在广州与大家探讨交流。”

马友友、余隆两位大师和年轻的交流总是充满创意的光芒,没有“套路”,没有虚饰;天马行空,跨越疆界。连续参与四届音乐周、昆明聂耳交响乐团中提琴首席滕飞问:假如音乐家失去舞台,还能怎样回馈社会?马友友回答:“我昨天透过会议软件为圣迭戈一家医院的人们演奏,还随着镜头到达病房用音乐和人们互动。如果你觉得这样还不够,那么想想那些曾经给予你温饱,给予你关爱的人们,你是否怀有感恩之心?那么你就会得到你的答案。”

音乐周志愿者、在美国加州大学修读历史学的陆衍霖提问:“人文学科和音乐有什么联系呢?他们之于社会有何种意义?”马友友的答案是:“我们仰望苍穹,深感人类渺小;我们俯察山川,慨叹造化神秀;我们窥探内心,惟愿叩问探索。科学、艺术、人文之于天、地、人,都很年轻。人们发明学科、研究,是为了探索苦短人生的最大可能。”

马友友校友、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及物理系毕业生李江提出自己的疑惑:“科技如何令人回归人性?”马友友分享自己的想法:“你可以告诉我一朵花是什么颜色,或者你也可以为它写一首诗。世上可能没有中立的算法,但好的文学、音乐作品,其蕴含维度的丰富,足以令人完备地理解这个世界。”

以上只是马友友和年轻人们共同探讨的其中若干话题,然而,其想象力的丰富和深邃令人惊叹。在最后一个交流环节中,青年大提琴演奏家、音乐唱作人欧阳娜娜向友友提出两个天马行空的话题:“若时间倒流回到20岁,您会有怎样的人生思考?您觉得大提琴是否有性别?”年轻人问得坦率,大师也回应得真诚:“若回到20岁,我会为环境的变化深感忧虑。我会希望得到长辈的承诺,关注周遭环境的变化,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为我,也为我的下一代;大提琴非男非女,可男可女,可以幻化无穷,但需要你以想象力为其赋予独一无二的生命。”

马友友打趣说,他的想象力和深刻源于他“不太把自己当一回事”。换句话说,他总是保持开放、包容和接纳的态度,对年轻人尤其如此。这种给予年轻人不受边际之困的鼓励,和余隆大师一贯支持年轻人,特别是年轻音乐家发展的观点不谋而合。余隆说道:“必须承认我在年轻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他们思想的活跃,交流沟通的碰撞,带来全新概念的世界。社会就是这样发展的,永远是后浪在推前浪。在挑战前辈的基础上,创造新生的事物。YMCG就是提供这样的空间,让人们看到年轻人的活力和想法。”

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提出“音乐不停,继续前行”。用马友友的话说,音乐同其他学科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是解读世界的方式之一。它的使命是赋予有止尽的人生以无涯的想象和无尽的价值,每演奏一个有意义的音符,都是一次改变世界的尝试。理解音乐的价值,就可以明白YMCG为何可以在一个晚上,创造一段将被存留的历史。

报道来源
每演奏一个有意义的音符,都是一次改变世界的尝试
2021-02-01 19:19·粤港快报
每演奏一个有意义的音符,都是一次改变世界的尝试
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州交响乐团和星海音乐厅承办的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YMCG)2021特别项目,于2021年1月30日圆满结束。身在美国波士顿的2017-2020音乐周艺术总监马友友和身处中国广州的艺术委员会主席、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广州交响乐团与青年音乐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越洋连线、隔空对话,探索音乐的力量和想象力的边际,启发年轻人构建改变世界的宏图……这是一次思想力量的展示与交汇。央视新闻移动网、新华社现场云、“央视频”APP、B站、抖音等十几个平台共同进行网络直播,共获得过百万人次的关注。

每演奏一个有意义的音符,都是一次改变世界的尝试
之所以称为“特别项目”,不是因为从十天变成一天,不是因疫情阻隔国际往来的妥协,是顺势而为,应运而生,就像音乐周无比珍视的即兴演奏传统一样,2021 YMCG本身就如同一次伟大的即兴尝试。它的价值不能用时间长短量度,不因远隔重洋而逊色。正如马友友在项目第二部分“与友友一起在琴房”描述的那样:“《天鹅》(选自圣-桑《动物狂欢节》)的音乐正如天鹅的美态,一派岁月静好。可是,天鹅在水下的掌蹼奋力向前,不舍片刻的努力;演奏家左手揉弦,右手运弓,严丝密缝的配合,却是鲜少有人注意到。”支撑屏幕前这场独一无二文化盛会的是广州交响乐团工作团队无数个不眠之夜,是创意团队数不清的头脑风暴。这一切努力的目标,再用友友的话说:“是余隆先生竭力争取、不懈推动的一次探寻文化真义的行动。”

每演奏一个有意义的音符,都是一次改变世界的尝试
特别项目由三个部分构成:“网络音乐会”、“与友友一起在琴房”以及“国际连线:大师对话——和谐与平衡”,每个部分互相连结,探讨内容的选取也可谓用心良苦。网络音乐会第一首曲目《良宵》,表现了大时代背景之下文人雅士的年夜小聚,正是岁末年初这次YMCG相聚的写照;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是向乐圣贝多芬250周年纪念之年告别,同时也彰显出音乐周对合作与聆听的追求。“钢琴就是乐队的一部分,你必须要融入乐队的演奏,仔细聆听,积极参与到每次音乐的对话”,钢琴家王雅伦如是说;

每演奏一个有意义的音符,都是一次改变世界的尝试
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融合多元文化的影响,昭示未来音乐的方向,和贝多芬作品同台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乐队在余隆总监的指挥下有过无数动人的演出,这次“特别项目”的演出一如既往,没有丝毫因为“特别”而作出的妥协;两位年轻独奏者匠心独运,王雅伦严谨宏大和苏千寻想象力丰富的演奏,在与乐队的推挽中熠熠生辉。马友友在他的琴房以圣-桑《天鹅》、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片段和笙演奏家吴彤合演的《檐头雨》,阐述音乐以何种心理与生理的机制实现以心会心,推己及人,堪谓弦外有意。

每演奏一个有意义的音符,都是一次改变世界的尝试
特别项目的第三部分,是马友友、余隆大师,以及来自不同文化、职业背景的年轻人代表的对话。用音乐周艺术委员会主席余隆大师的话说,这是一次“家人聚会般的畅谈“。当晚就有多位曾经参与之前几届YMCG,甚至曾经和马友友同台演出的学员来到现场参加这次别开生面的探讨,而未能亲身前来的YMCG学员也通过社交媒体表达自己被感动、受启发的真情:

每演奏一个有意义的音符,都是一次改变世界的尝试
曾参加四年音乐周的小提琴学员李炳阳在美国全程关注音乐周:“隔着屏幕却还是那种熟悉的感动,依旧是那个神游的‘老马’。他从来不是纸上谈兵,他在用实际行动真诚地关注者人类的发展。”2019-2020圆号学员陈鉴熙说:“很感动能够在这样特殊的一年用这样的方式为大家呈现思想和音乐文化上的交流,希望明年能在广州与大家探讨交流。”

每演奏一个有意义的音符,都是一次改变世界的尝试
马友友、余隆两位大师和年轻的交流总是充满创意的光芒,没有“套路”,没有虚饰;天马行空,跨越疆界。连续参与四届音乐周、昆明聂耳交响乐团中提琴首席滕飞问:假如音乐家失去舞台,还能怎样回馈社会?马友友回答:“我昨天透过会议软件为圣迭戈一家医院的人们演奏,还随着镜头到达病房用音乐和人们互动。如果你觉得这样还不够,那么想想那些曾经给予你温饱,给予你关爱的人们,你是否怀有感恩之心?那么你就会得到你的答案。”

每演奏一个有意义的音符,都是一次改变世界的尝试
音乐周志愿者、在美国加州大学修读历史学的陆衍霖提问:“人文学科和音乐有什么联系呢?他们之于社会有何种意义?”马友友的答案是:“我们仰望苍穹,深感人类渺小;我们俯察山川,慨叹造化神秀;我们窥探内心,惟愿叩问探索。科学、艺术、人文之于天、地、人,都很年轻。人们发明学科、研究,是为了探索苦短人生的最大可能。”

马友友校友、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及物理系毕业生李江提出自己的疑惑:“科技如何令人回归人性?”马友友分享自己的想法:“你可以告诉我一朵花是什么颜色,或者你也可以为它写一首诗。世上可能没有中立的算法,但好的文学、音乐作品,其蕴含维度的丰富,足以令人完备地理解这个世界。”

每演奏一个有意义的音符,都是一次改变世界的尝试
以上只是马友友和年轻人们共同探讨的其中若干话题,然而,其想象力的丰富和深邃令人惊叹。在最后一个交流环节中,青年大提琴演奏家、音乐唱作人欧阳娜娜向友友提出两个天马行空的话题:“若时间倒流回到20岁,您会有怎样的人生思考?您觉得大提琴是否有性别?”年轻人问得坦率,大师也回应得真诚:“若回到20岁,我会为环境的变化深感忧虑。我会希望得到长辈的承诺,关注周遭环境的变化,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为我,也为我的下一代;大提琴非男非女,可男可女,可以幻化无穷,但需要你以想象力为其赋予独一无二的生命。”

每演奏一个有意义的音符,都是一次改变世界的尝试
马友友打趣说,他的想象力和深刻源于他“不太把自己当一回事”。换句话说,他总是保持开放、包容和接纳的态度,对年轻人尤其如此。这种给予年轻人不受边际之困的鼓励,和余隆大师一贯支持年轻人,特别是年轻音乐家发展的观点不谋而合。余隆说道:“必须承认我在年轻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他们思想的活跃,交流沟通的碰撞,带来全新概念的世界。社会就是这样发展的,永远是后浪在推前浪。在挑战前辈的基础上,创造新生的事物。YMCG就是提供这样的空间,让人们看到年轻人的活力和想法。”

每演奏一个有意义的音符,都是一次改变世界的尝试
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提出“音乐不停,继续前行”。用马友友的话说,音乐同其他学科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是解读世界的方式之一。它的使命是赋予有止尽的人生以无涯的想象和无尽的价值,每演奏一个有意义的音符,都是一次改变世界的尝试。理解音乐的价值,就可以明白YMCG为何可以在一个晚上,创造一段将被存留的历史。

每演奏一个有意义的音符,都是一次改变世界的尝试
作者:翟佳
今日头条
https://www.toutiao.com/a6924251243628003853/?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iid=1249464590552784&utm_medium=toutiao_ios&share_token=F668E4E0-CA1A-43A4-B4C7-76790182123E&wxshare_count=1

隔着屏幕依旧是那个神游的“老马”,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落幕

QQ图片20210614192443

01月30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州交响乐团和星海音乐厅承办,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YMCG)2021 特别项目圆满结束。身在美国波士顿的2017-2020音乐周艺术总监马友友和身处中国广州的艺术委员会主席、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携手广州交响乐团、青年音乐家及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越洋连线、隔空对话,探索音乐的力量和想象力的边际。央视新闻移动网、新华社现场云、“央视频”APP、B站、抖音等十几个平台共同进行了网络直播,共获得过百万人次的关注。

一次伟大的即兴尝试

不因特别而作出妥协

就像音乐周无比珍视的即兴演奏传统一样,2021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本身就如同一次伟大的即兴尝试。它的价值不能用时间长短量度,不因远隔重洋而逊色。正如马友友在项目第二部分“与友友一起在琴房”描述的那样:“《天鹅》(选自圣-桑《动物狂欢节》)的音乐正如天鹅的美态,一派岁月静好。可是,天鹅在水下的掌蹼奋力向前,不舍片刻的努力;演奏家左手揉弦,右手运弓,严丝密缝的配合,却是鲜有人注意到。”支撑屏幕前这场独一无二文化盛会的是广州交响乐团工作团队无数个不眠之夜,是创意团队数不清的头脑风暴。这一切努力的目标,用马友友的话说:“是余隆先生竭力争取、不懈推动的一次探寻文化真义的行动。”

特别项目由三个部分构成:“网络音乐会”、“与友友一起在琴房”以及“国际连线:大师对话——和谐与平衡”,每个部分互相连结,探讨内容的选取也可谓用心良苦。网络音乐会第一首曲目《良宵》,表现了大时代背景之下文人雅士的年夜小聚,正是岁末年初这次音乐周相聚的写照。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是向乐圣贝多芬250周年纪念之年告别,同时也彰显出音乐周对合作与聆听的追求。“钢琴就是乐队的一部分,你必须要融入乐队的演奏,仔细聆听,积极参与到每次音乐的对话。”钢琴家王雅伦如是说。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融合多元文化的影响,昭示未来音乐的方向,和贝多芬作品同台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乐队在余隆的指挥下有过无数动人的演出,这次特别项目的演出一如既往,没有因为“特别”而作出妥协。

两位年轻独奏者匠心独运,王雅伦的严谨宏大和苏千寻想象力丰富的演奏,在与乐队的推挽中熠熠生辉。马友友在他的琴房以圣-桑《天鹅》、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片段、与笙演奏家吴彤合演的《檐头雨》,阐述音乐以何种心理与生理的机制实现以心会心,推己及人,堪谓弦外有意。

隔着屏幕依旧是

那个神游的“老马”
特别项目的第三部分,是马友友、余隆与来自不同文化、职业背景的年轻人代表的对话。用余隆的话说,这是一次“家人聚会般的畅谈”。当晚有多位曾经参与之前几届音乐周,甚至和马友友同台演出的学员来到现场参加这次别开生面的探讨,而未能亲身前来的音乐周学员也通过社交媒体表达自己被感动、受启发的真情。

参加过四届音乐周的小提琴学员李炳阳在美国全程关注音乐周:“隔着屏幕却还是那种熟悉的感动,依旧是那个神游的‘老马’。他从来不是纸上谈兵,他在用实际行动真诚地关注着人类的发展。”2019-2020届圆号学员陈鉴熙说:“很感动能够在这样特殊的一年,用这样的方式为大家呈现思想和音乐文化上的交流,希望明年能在广州与大家探讨交流。”

马友友、余隆两位大师和年轻人的交流总是充满创意的光芒,没有套路,没有虚饰,天马行空,跨越疆界。连续参与四届音乐周的昆明聂耳交响乐团中提琴首席滕飞问:“假如音乐家失去舞台,还能怎样回馈社会?”马友友回答:“我昨天透过会议软件为圣迭戈一家医院的人们演奏,还随着镜头到达病房用音乐和人们互动。如果你觉得这样还不够,那么想想那些曾经给予你温饱、给予你关爱的人们,你是否怀有感恩之心?那么你就会得到你的答案。”

音乐周志愿者、在美国加州大学修读历史学的陆衍霖提问:“人文学科和音乐有什么联系呢?他们之于社会有何种意义?”马友友的答案是:“我们仰望苍穹,深感人类渺小;我们俯察山川,慨叹造化神秀;我们窥探内心,惟愿叩问探索。科学、艺术、人文之于天、地、人,都很年轻。人们发明学科、研究,是为了探索苦短人生的最大可能。”马友友校友、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及物理系毕业生李江提出自己的疑惑:“科技如何令人回归人性?”马友友分享自己的想法:“你可以告诉我一朵花是什么颜色,或者你也可以为它写一首诗。世上可能没有中立的算法,但好的文学、音乐作品,其蕴含维度的丰富,足以令人完备地理解这个世界。”以上只是马友友和年轻人共同探讨的其中若干话题,然而其想象力的丰富和内容之深邃令人惊叹。

每演奏一个有意义的音符

都是一次改变世界的尝试

在最后一个交流环节中,青年大提琴演奏家、音乐唱作人欧阳娜娜向马友友提出两个天马行空的话题:“ 若时间倒流,回到20岁,您会有怎样的人生思考?您觉得大提琴是否有性别?”年轻人问得坦率,大师也回应得真诚:“若回到20岁,我会为环境的变化深感忧虑。我会希望得到长辈的承诺,关注周遭环境的变化,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为我,也为我的下一代。大提琴非男非女,可男可女,可以幻化无穷,但需要你以想象力为其赋予独一无二的生命。”

马友友打趣说,他的想象力和深刻性源于他“不太把自己当一回事”。换句话说,他总是保持开放、包容和接纳的态度,对年轻人尤其如此。这种给予年轻人不受边际之困的鼓励,和余隆一贯支持年轻人,特别是年轻音乐家发展的观点不谋而合。余隆说道:“必须承认我在年轻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他们活跃的思想在交流沟通碰撞,带来全新概念的世界。社会就是这样发展的,永远是后浪推前浪,在挑战前辈的基础上创造新生的事物。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就是提供这样的空间,让人们看到年轻人的活力和想法。”

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提出“音乐不停,继续前行”。用马友友的话说,音乐同其他学科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是解读世界的方式之一。它的使命是赋予有止尽的人生以无涯的想象和无尽的价值,每演奏一个有意义的音符,都是一次改变世界的尝试。理解音乐的价值,就可以明白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为何可以在一个晚上,创造一段将被存留的历史。

报道来源
Music Weekly 音乐周报
https://mp.weixin.qq.com/s/VCk9989xqlVUMv1nnQeong

马友友“网课”首秀干货满满

QQ图片20210614144753

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YMCG)2021特别项目落幕

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州交响乐团和星海音乐厅承办的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YMCG)2021特别项目于1月30日落幕。身在美国波士顿的音乐周艺术总监马友友和在广州的艺术委员会主席余隆、广州交响乐团与青年音乐家们越洋连线,探索音乐的力量。

2021YMCG“特别项目”是一次特别的即兴尝试,由三个部分构成:“网络音乐会”“与友友一起在琴房”以及“国际连线:大师对话——和谐与平衡”。活动当晚在央视新闻移动网、新华社现场云、“央视频”APP、B站、抖音等十几个平台进行网络直播,获得过百万人次的关注。

每个部分互相连结,探讨内容的选取也十分用心。活动开始前,余隆以及广州交响乐团团长陈擎等接受采访,余隆说:“音乐需要相互聆听,互相感受,没有聆听完成不了创作;音乐也是个合作的项目,大家一起演奏、演唱,年轻人在一起相互了解、支撑,在广州交响乐团YMGG这样的平台下,相互聆听探索未来,这是我们想要传递给年轻人的,希望大家每年相约,一起玩起来。”

音乐会由余隆指挥,王雅伦严谨宏大和苏千寻想象力丰富的演奏,在与乐队的推挽中熠熠生辉。马友友则在他的琴房以圣-桑《天鹅》、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片段和笙演奏家吴彤合演的《檐头雨》,阐述音乐以何种心理与生理的机制实现以心会心,推己及人。

在大师对话环节,马友友、余隆以及来自不同文化、职业背景的年轻人代表展开对话。余隆说,这是一次“家人聚会般的畅谈”。若时间倒流回到20岁会怎样?马友友回应:“若回到20岁,我会为环境的变化深感忧虑。我会希望得到长辈的承诺,关注周遭环境的变化,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为我,也为我的下一代。”

马友友说,音乐同其他学科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是解读世界的方式之一。它的使命是赋予有止境的人生以无涯的想象和无尽的价值,每演奏一个有意义的音符,都是一次改变世界的尝试。

报道来源
记者徐绍娜
新快报讯
https://epaper.xkb.com.cn/view/1177188

每演奏一个有意义的音符,都是一次改变世界的尝试

QQ图片20210614194558

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州交响乐团和星海音乐厅承办的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YMCG)2021特别项目,于2021年1月30日圆满结束。身在美国波士顿的2017-2020音乐周艺术总监马友友和身处中国广州的艺术委员会主席、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广州交响乐团与青年音乐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越洋连线、隔空对话,探索音乐的力量和想象力的边际,启发年轻人构建改变世界的宏图……这是一次思想力量的展示与交汇。央视新闻移动网、新华社现场云、“央视频”APP、B站、抖音等十几个平台共同进行网络直播,共获得过百万人次的关注。

之所以称为“特别项目”,不是因为从十天变成一天,不是因疫情阻隔国际往来的妥协,是顺势而为,应运而生,就像音乐周无比珍视的即兴演奏传统一样,2021 YMCG本身就如同一次伟大的即兴尝试。它的价值不能用时间长短量度,不因远隔重洋而逊色。正如马友友在项目第二部分“与友友一起在琴房”描述的那样:“《天鹅》(选自圣-桑《动物狂欢节》)的音乐正如天鹅的美态,一派岁月静好。可是,天鹅在水下的掌蹼奋力向前,不舍片刻的努力;演奏家左手揉弦,右手运弓,严丝密缝的配合,却是鲜少有人注意到。”支撑屏幕前这场独一无二文化盛会的是广州交响乐团工作团队无数个不眠之夜,是创意团队数不清的头脑风暴。这一切努力的目标,再用友友的话说:“是余隆先生竭力争取、不懈推动的一次探寻文化真义的行动。”
特别项目由三个部分构成:“网络音乐会”、“与友友一起在琴房”以及“国际连线:大师对话——和谐与平衡”,每个部分互相连结,探讨内容的选取也可谓用心良苦。网络音乐会第一首曲目《良宵》,表现了大时代背景之下文人雅士的年夜小聚,正是岁末年初这次YMCG相聚的写照;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是向乐圣贝多芬250周年纪念之年告别,同时也彰显出音乐周对合作与聆听的追求。“钢琴就是乐队的一部分,你必须要融入乐队的演奏,仔细聆听,积极参与到每次音乐的对话”,钢琴家王雅伦如是说;

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融合多元文化的影响,昭示未来音乐的方向,和贝多芬作品同台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乐队在余隆总监的指挥下有过无数动人的演出,这次“特别项目”的演出一如既往,没有丝毫因为“特别”而作出的妥协;两位年轻独奏者匠心独运,王雅伦严谨宏大和苏千寻想象力丰富的演奏,在与乐队的推挽中熠熠生辉。马友友在他的琴房以圣-桑《天鹅》、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片段和笙演奏家吴彤合演的《檐头雨》,阐述音乐以何种心理与生理的机制实现以心会心,推己及人,堪谓弦外有意。

特别项目的第三部分,是马友友、余隆大师,以及来自不同文化、职业背景的年轻人代表的对话。用音乐周艺术委员会主席余隆大师的话说,这是一次“家人聚会般的畅谈“。当晚就有多位曾经参与之前几届YMCG,甚至曾经和马友友同台演出的学员来到现场参加这次别开生面的探讨,而未能亲身前来的YMCG学员也通过社交媒体表达自己被感动、受启发的真情:
曾参加四年音乐周的小提琴学员李炳阳在美国全程关注音乐周:“隔着屏幕却还是那种熟悉的感动,依旧是那个神游的‘老马’。他从来不是纸上谈兵,他在用实际行动真诚地关注者人类的发展。”2019-2020圆号学员陈鉴熙说:“很感动能够在这样特殊的一年用这样的方式为大家呈现思想和音乐文化上的交流,希望明年能在广州与大家探讨交流。”
马友友、余隆两位大师和年轻的交流总是充满创意的光芒,没有“套路”,没有虚饰;天马行空,跨越疆界。

连续参与四届音乐周、昆明聂耳交响乐团中提琴首席滕飞问:假如音乐家失去舞台,还能怎样回馈社会?马友友回答:“我昨天透过会议软件为圣迭戈一家医院的人们演奏,还随着镜头到达病房用音乐和人们互动。如果你觉得这样还不够,那么想想那些曾经给予你温饱,给予你关爱的人们,你是否怀有感恩之心?那么你就会得到你的答案。”

音乐周志愿者、在美国加州大学修读历史学的陆衍霖提问:“人文学科和音乐有什么联系呢?他们之于社会有何种意义?”马友友的答案是:“我们仰望苍穹,深感人类渺小;我们俯察山川,慨叹造化神秀;我们窥探内心,惟愿叩问探索。科学、艺术、人文之于天、地、人,都很年轻。人们发明学科、研究,是为了探索苦短人生的最大可能。”

马友友校友、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及物理系毕业生李江提出自己的疑惑:“科技如何令人回归人性?”马友友分享自己的想法:“你可以告诉我一朵花是什么颜色,或者你也可以为它写一首诗。世上可能没有中立的算法,但好的文学、音乐作品,其蕴含维度的丰富,足以令人完备地理解这个世界。”
以上只是马友友和年轻人们共同探讨的其中若干话题,然而,其想象力的丰富和深邃令人惊叹。

在最后一个交流环节中,青年大提琴演奏家、音乐唱作人欧阳娜娜向友友提出两个天马行空的话题:“若时间倒流回到20岁,您会有怎样的人生思考?您觉得大提琴是否有性别?”年轻人问得坦率,大师也回应得真诚:“若回到20岁,我会为环境的变化深感忧虑。我会希望得到长辈的承诺,关注周遭环境的变化,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为我,也为我的下一代;大提琴非男非女,可男可女,可以幻化无穷,但需要你以想象力为其赋予独一无二的生命。”
马友友打趣说,他的想象力和深刻源于他“不太把自己当一回事”。换句话说,他总是保持开放、包容和接纳的态度,对年轻人尤其如此。
这种给予年轻人不受边际之困的鼓励,和余隆大师一贯支持年轻人,特别是年轻音乐家发展的观点不谋而合。余隆说道:“必须承认我在年轻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他们思想的活跃,交流沟通的碰撞,带来全新概念的世界。社会就是这样发展的,永远是后浪在推前浪。在挑战前辈的基础上,创造新生的事物。YMCG就是提供这样的空间,让人们看到年轻人的活力和想法。”

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提出“音乐不停,继续前行”。用马友友的话说,音乐同其他学科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是解读世界的方式之一。它的使命是赋予有止尽的人生以无涯的想象和无尽的价值,每演奏一个有意义的音符,都是一次改变世界的尝试。理解音乐的价值,就可以明白YMCG为何可以在一个晚上,创造一段将被存留的历史。

报道来源
通讯员:翟佳
粤读经济
https://view.inews.qq.com/a/20210203A04TJV00?uid=&chlid=user_center&qimei=863c430ee643c5e9&devid=863c430ee643c5e9&shareto=&openid=o04IBACCSHFof2WsHcBLX2obPodo&key=&version=63010048&devicetype=Windows+10+x64&wuid=oDdoCt0QEMf1_bzy2UvyP99jfDwg&sharer=o04IBANGkn09DyfjAsmPT8tIoCuQ

欧阳娜娜追星成功,马友友贡献网课首秀,YMCG圆满落幕

微信图片_20210223163616

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州交响乐团和星海音乐厅承办的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YMCG)2021特别项目,于2021年1月30日圆满结束。身在美国波士顿的2017-2020音乐周艺术总监马友友和身处中国广州的艺术委员会主席、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广州交响乐团与青年音乐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越洋连线、隔空对话,探索音乐的力量和想象力的边际,本场网络直播共获得过百万人次的关注。

特别项目由三个部分构成:“网络音乐会”、“与友友一起在琴房”以及“国际连线:大师对话——和谐与平衡”。网络音乐会第一首曲目《良宵》,表现了大时代背景之下文人雅士的年夜小聚,正是岁末年初这次YMCG相聚的写照;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是向乐圣贝多芬250周年纪念之年告别,同时也彰显出音乐周对合作与聆听的追求。“钢琴就是乐队的一部分,你必须要融入乐队的演奏,仔细聆听,积极参与到每次音乐的对话”,钢琴家王雅伦如是说。

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融合多元文化的影响,昭示未来音乐的方向,和贝多芬作品同台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乐队在余隆总监的指挥下有过无数动人的演出,这次“特别项目”的演出一如既往,没有丝毫因为“特别”而作出的妥协;两位年轻独奏者匠心独运,王雅伦严谨宏大和苏千寻想象力丰富的演奏,在与乐队的推挽中熠熠生辉。马友友在他的琴房以圣-桑《天鹅》、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片段和笙演奏家吴彤合演的《檐头雨》,阐述音乐以何种心理与生理的机制实现以心会心,推己及人,堪谓弦外有意。

特别项目的第三部分,是马友友、余隆,以及来自不同文化、职业背景的年轻人代表的对话,多位曾经参与之前几届YMCG,甚至曾经和马友友同台演出的学员来到现场参加这次别开生面的探讨,而未能亲身前来的YMCG学员也通过社交媒体表达自己被感动、受启发的真情。

曾参加四年音乐周的小提琴学员李炳阳在美国全程关注音乐周:“隔着屏幕却还是那种熟悉的感动,依旧是那个神游的‘老马’。他从来不是纸上谈兵,他在用实际行动真诚地关注者人类的发展。”2019-2020圆号学员陈鉴熙说:“很感动能够在这样特殊的一年用这样的方式为大家呈现思想和音乐文化上的交流,希望明年能在广州与大家探讨交流。”

友友、余隆两位音乐家和年轻的交流总是充满创意的光芒,没有“套路”,没有虚饰;天马行空,跨越疆界。连续参与四届音乐周、昆明聂耳交响乐团中提琴首席滕飞问:“假如音乐家失去舞台,还能怎样回馈社会?”马友友回答:“我昨天透过会议软件为圣迭戈一家医院的人们演奏,还随着镜头到达病房用音乐和人们互动。如果你觉得这样还不够,那么想想那些曾经给予你温饱,给予你关爱的人们,你是否怀有感恩之心?那么你就会得到你的答案。”

音乐周志愿者、在美国加州大学修读历史学的陆衍霖提问:“人文学科和音乐有什么联系呢?他们之于社会有何种意义?”马友友的答案是:“我们仰望苍穹,深感人类渺小;我们俯察山川,慨叹造化神秀;我们窥探内心,惟愿叩问探索。科学、艺术、人文之于天、地、人,都很年轻。人们发明学科、研究,是为了探索苦短人生的最大可能。”

马友友校友、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及物理系毕业生李江提出自己的疑惑:“科技如何令人回归人性?”马友友分享自己的想法:“你可以告诉我一朵花是什么颜色,或者你也可以为它写一首诗。世上可能没有中立的算法,但好的文学、音乐作品,其蕴含维度的丰富,足以令人完备地理解这个世界。”

在最后一个交流环节中,青年大提琴演奏家、音乐唱作人欧阳娜娜向友友提出两个天马行空的话题:“若时间倒流回到20岁,您会有怎样的人生思考?您觉得大提琴是否有性别?”年轻人问得坦率,大师也回应得真诚:“若回到20岁,我会为环境的变化深感忧虑。我会希望得到长辈的承诺,关注周遭环境的变化,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为我,也为我的下一代;大提琴非男非女,可男可女,可以幻化无穷,但需要你以想象力为其赋予独一无二的生命。”

马友友打趣说,他的想象力源于他“不太把自己当一回事”。换句话说,他总是保持开放、包容和接纳的态度,对年轻人尤其如此。这种给予年轻人不受边际之困的鼓励。余隆说道:“必须承认我在年轻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他们思想的活跃,交流沟通的碰撞,带来全新概念的世界。社会就是这样发展的,永远是后浪在推前浪。在挑战前辈的基础上,创造新生的事物。YMCG就是提供这样的空间,让人们看到年轻人的活力和想法。”

报道来源
编辑:朱蓉婷
南方都市报
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210202431317.html

YMCG2021圆满落幕,欧阳娜娜马友友隔空对话

QQ图片20210614193803

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州交响乐团和星海音乐厅承办的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YMCG)2021特别项目1月30日圆满结束。身在美国波士顿的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和身处中国广州的余隆,与青年音乐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越洋连线、隔空对话,探索音乐的力量和想象力的边际,本场网络直播共获得过百万人次的关注。

报道来源
朱蓉婷
南都
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210202431325.html&isndappinstalled=0?wxuid=ogVRcdKkb44vvSxWPot2urFhPCDg&wxsalt=5abcb6

娱塘Video丨YMCG2021特别项目落幕,马友友欧阳娜娜隔空对话

QQ图片20210614183545

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州交响乐团和星海音乐厅承办的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YMCG)2021特别项目,于2021年1月30日圆满结束。身在美国波士顿的2017-2020音乐周艺术总监马友友和身处中国广州的艺术委员会主席、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等越洋连线、隔空对话,探索音乐的力量和想象力的边际,启发年轻人构建改变世界的宏图。活动通过多平台进行网络直播,共获得过百万人次的关注。

特别项目由“网络音乐会”“与友友一起在琴房”以及“国际连线:大师对话——和谐与平衡”三部分组成。在第三部分中,马友友、余隆以及来自不同文化、职业背景的年轻人代表互相对话。余隆评价“这是一次家人聚会般的畅谈“。

连续参与四届音乐周、昆明聂耳交响乐团中提琴首席滕飞问:“假如音乐家失去舞台,还能怎样回馈社会?”马友友回答:“我昨天透过会议软件为圣迭戈一家医院的人们演奏,还随着镜头到达病房用音乐和人们互动。如果你觉得这样还不够,那么想想那些曾经给予你温饱、给予你关爱的人们,你是否怀有感恩之心?那么你就会得到你的答案。”

音乐周志愿者、在美国加州大学修读历史学的陆衍霖提问:“人文学科和音乐有什么联系呢?他们之于社会有何种意义?”马友友的答案是:“我们仰望苍穹,深感人类渺小;我们俯察山川,慨叹造化神秀;我们窥探内心,惟愿叩问探索。科学、艺术、人文之于天、地、人,都很年轻。人们发明学科、研究,是为了探索苦短人生的最大可能。”

马友友校友、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及物理系毕业生李江提出自己的疑惑:“科技如何令人回归人性?”马友友分享自己的想法:“你可以告诉我一朵花是什么颜色,或者你也可以为它写一首诗。世上可能没有中立的算法,但好的文学、音乐作品,其蕴含维度的丰富,足以令人完备地理解这个世界。”

先后就读于茱莉亚音乐学院和伯克利音乐学院的欧阳娜娜也来到YMCG现场,她的导师麦克·布洛克曾连续四届担当YMCG的导师,她分享了自己师从麦克·布洛克的学习体验。

欧阳娜娜也向友友提出两个天马行空的话题:“若时间倒流回到20岁,您会有怎样的人生思考?您觉得大提琴是否有性别?”马友友表示:“若回到20岁,我会为环境的变化深感忧虑。我会希望得到长辈的承诺,关注周遭环境的变化,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为我,也为我的下一代;大提琴非男非女,可男可女,可以幻化无穷,但需要你以想象力为其赋予独一无二的生命。”

马友友打趣说,他的想象力和深刻源于他“不太把自己当一回事”。换句话说,他总是保持开放、包容和接纳的态度,对年轻人尤其如此。这种给予年轻人不受边际之困的鼓励,和余隆大师一贯支持年轻人,特别是年轻音乐家发展的观点不谋而合。余隆说道:“必须承认我在年轻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他们思想的活跃,交流沟通的碰撞,带来全新概念的世界。社会就是这样发展的,永远是后浪在推前浪。在挑战前辈的基础上,创造新生的事物。YMCG就是提供这样的空间,让人们看到年轻人的活力和想法。”(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报道来源
责编 | 艾修煜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https://ycpai.ycwb.com/amucsite/template/#/newsDetail/110062/1452579.html?isShare=true

音乐 | 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YMCG)2021特别项目落幕,马友友“网课”首秀干货满满

QQ图片20210614192443

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州交响乐团和星海音乐厅承办的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YMCG)2021 特别项目于 1 月 30 日晚落幕。身在美国波士顿的音乐周艺术总监马友友和在广州的艺术委员会主席余隆、广州交响乐团与青年音乐家们越洋连线,探索音乐的力量和想象力的边际。活动当晚在央视新闻移动网、新华社现场云、” 央视频 “APP、B 站、抖音等十几个平台进行网络直播,获得过百万人次的关注。

2021YMCG” 特别项目 ” 是一次特别的即兴尝试,由三个部分构成:” 网络音乐会 “、” 与友友一起在琴房 ” 以及 ” 国际连线:大师对话——和谐与平衡 “。每个部分互相连结,探讨内容的选取也十分用心。网络音乐会第一首曲目《良宵》,表现了大时代背景之下文人雅士的年夜小聚,正是岁末年初这次 YMCG 相聚的写照;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是向乐圣贝多芬 250 周年纪念之年告别,同时也彰显出音乐周对合作与聆听的追求。” 钢琴就是乐队的一部分,你必须要融入乐队的演奏,仔细聆听,积极参与到每次音乐的对话 “,钢琴家王雅伦说;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融合多元文化的影响,昭示未来音乐的方向,和贝多芬作品同台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活动开始前,余隆以及广州交响乐团团长陈擎等接受采访,余隆说:” 音乐需要相互聆听,互相感受,没有聆听完成不了创作;音乐也是个合作的项目,大家一起演奏、演唱,年轻人在一起相互了解、支撑,在广州交响乐团 YMGG 这样的平台下,相互聆听探索未来,这是我们想要传递给年轻人的,希望大家每年相约,一起玩起来。”

音乐会由余隆指挥,王雅伦严谨宏大和苏千寻想象力丰富的演奏,在与乐队的推挽中熠熠生辉。马友友则在他的琴房以圣 – 桑《天鹅》、贝多芬《第六 ” 田园 ” 交响曲》片段和笙演奏家吴彤合演的《檐头雨》,阐述音乐以何种心理与生理的机制实现以心会心,推己及人。

在大师对话环节,马友友、余隆以及来自不同文化、职业背景的年轻人代表展开对话。余隆说,这是一次 ” 家人聚会般的畅谈 “。当晚有多位曾经参与之前几届 YMCG,甚至曾经和马友友同台演出的学员到现场参加交流。马友友、余隆两位大师和年轻音乐家的交流充满创意,没有 ” 套路 “,更没有虚饰,天马行空,跨越疆界。音乐周志愿者、在美国加州大学修读历史学的陆衍霖提问:” 人文学科和音乐有什么联系呢?他们之于社会有何种意义?” 马友友的答案是:” 我们仰望苍穹,深感人类渺小;我们俯察山川,慨叹造化神秀;我们窥探内心,惟愿叩问探索。科学、艺术、人文之于天、地、人,都很年轻。人们发明学科、研究,是为了探索苦短人生的最大可能。” 青年大提琴演奏家、音乐唱作人欧阳娜娜也提出两个天马行空的话题:” 若时间倒流回到 20 岁,您会有怎样的人生思考?您觉得大提琴是否有性别?” 马友友回应得真诚:” 若回到 20 岁,我会为环境的变化深感忧虑。我会希望得到长辈的承诺,关注周遭环境的变化,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为我,也为我的下一代;大提琴非男非女,可男可女,可以幻化无穷,但需要你以想象力为其赋予独一无二的生命。”

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 2021 特别项目提出 ” 音乐不停,继续前行 “。马友友说,音乐同其他学科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是解读世界的方式之一。它的使命是赋予有止尽的人生以无涯的想象和无尽的价值,每演奏一个有意义的音符,都是一次改变世界的尝试。余隆则坦承在年轻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他们思想的活跃,交流沟通的碰撞,带来全新概念的世界。社会就是这样发展的,永远是后浪在推前浪。在挑战前辈的基础上,创造新生的事物。YMCG 就是提供这样的空间,让人们看到年轻人的活力和想法。”

报道来源
记者徐绍娜
新快报讯
http://app.myzaker.com/news/article.php?pk=6017cabc1bc8e0d345000155

每演奏一个有意义的音符,都是一次改变世界的尝试

QQ图片20210614191837

1月30日,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广州交响乐团和星海音乐厅承办的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YMCG)2021特别项目圆满结束。身在美国波士顿的2017-2020音乐周艺术总监马友友和身处中国广州的艺术委员会主席、广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广州交响乐团与青年音乐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越洋连线、隔空对话,探索音乐的力量和想象力的边际,启发年轻人构建改变世界的宏图……这是一次思想力量的展示与交汇。

特别项目由三个部分构成:“网络音乐会”“与友友一起在琴房”“国际连线:大师对话——和谐与平衡”,每个部分互相连结,探讨内容的选取也可谓用心良苦。网络音乐会第一首曲目《良宵》,表现了大时代背景之下文人雅士的年夜小聚,正是岁末年初这次YMCG相聚的写照;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是向乐圣贝多芬250周年纪念之年告别,同时也彰显出音乐周对合作与聆听的追求。“钢琴就是乐队的一部分,你必须要融入乐队的演奏,仔细聆听,积极参与到每次音乐的对话。”钢琴家王雅伦如是说。

普罗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融合多元文化的影响,昭示未来音乐的方向,和贝多芬作品同台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乐队在余隆总监的指挥下有过无数动人的演出,这次“特别项目”的演出一如既往,没有丝毫因为“特别”而作出的妥协;两位年轻独奏者匠心独运,王雅伦严谨宏大和苏千寻想象力丰富的演奏,在与乐队的推挽中熠熠生辉。马友友在他的琴房以圣-桑《天鹅》、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片段和笙演奏家吴彤合演的《檐头雨》,阐述音乐以何种心理与生理的机制实现以心会心,推己及人,堪谓弦外有意。

特别项目的第三部分,青年大提琴演奏家、音乐唱作人欧阳娜娜向马友友提出两个天马行空的话题:“若时间倒流回到20岁,您会有怎样的人生思考?您觉得大提琴是否有性别?”年轻人问得坦率,马友友也回应得真诚:“若回到20岁,我会为环境的变化深感忧虑。我会希望得到长辈的承诺,关注周遭环境的变化,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为我,也为我的下一代;大提琴非男非女,可男可女,可以幻化无穷,但需要你以想象力为其赋予独一无二的生命。”

活动现场,马友友打趣说,他的想象力和深刻源于他“不太把自己当一回事”。换句话说,他总是保持开放、包容和接纳的态度,对年轻人尤其如此。这种给予年轻人不受边际之困的鼓励,和余隆大师一贯支持年轻人,特别是年轻音乐家发展的观点不谋而合。余隆说道:“必须承认我在年轻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他们思想的活跃,交流沟通的碰撞,带来全新概念的世界。社会就是这样发展的,永远是后浪在推前浪。在挑战前辈的基础上,创造新生的事物。YMCG就是提供这样的空间,让人们看到年轻人的活力和想法。”

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2021特别项目提出“音乐不停,继续前行”。用马友友的话说,音乐同其他学科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是解读世界的方式之一。它的使命是赋予有止尽的人生以无涯的想象和无尽的价值,每演奏一个有意义的音符,都是一次改变世界的尝试。

报道来源
记者 雷爱侠
通讯员 翟佳
光明日报全媒体
https://wap.gmdaily.cn/article/acc7062352084af4a7f912869441d8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