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大提琴家马友友:文化是一种给予和服务
1月17日下午,广州市荔湾区的粤剧艺术博物馆水上戏台,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拉起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优雅的旋律飘荡在岭南园林,碰撞出奇妙的治愈火花。
造访广州,坐镇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下称“音乐周”),是他4年来如期进行的新年活动。4年来,他和世界各地的青年音乐家们在这里尝试不同的主题,一起做“音乐试验”。18次斩获格莱美奖的马友友,早已不仅是一位大提琴演奏家。
1月16日及17日下午,他带领音乐周成员走进广州社区,在6个文旅地标为市民演奏巴赫音乐。在每个地点,他坚持用不甚熟练的中文问候市民“新年快乐”,与每个演奏的孩子握手。
在没有墙壁的地方演奏
平和愉悦的巴赫大提琴组曲回荡在沙面、永庆坊和粤剧艺术博物馆,音乐融于美妙的大自然。人们放慢忙碌的脚步,好奇加入音乐营造的氛围。市民时小姐热泪盈眶:“承包了我周最宁静的时刻,原本不就该如此吗?音乐走进不同的社区,属于每一个人。”
南方日报:又见到您了,很少有活动吸引你在一个城市呆两周,第四年参加音乐周了,有什么新的体会?
马友友:每一天都很有趣,每一天都不一样。我喜欢广州温暖的气候,也感受着人们的热情和开放。更大胆的音乐尝试,也在这片热土上发生。
南方日报:今年,您和音乐周艺术委员会主席余隆先生共同谋划了6场在广州的社区演出,这个举动的目的是什么?让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马友友:音乐不仅仅存在于耳机、扬声器或是音乐厅里。它无处不在,在大自然中,起风时树叶的沙沙声,小鸟的啼叫声⋯⋯音乐把人们聚集联系在一起,进入一种特定的精神状态。我尤为感谢的是,音乐周的每一位参与者,他们不是因为“这是一份工作”,而更像是大家为了实现一份愿景,而凝聚在一起。
如果没有远大的愿景,这一切都不会发生。我曾和余隆讨论,我们的愿景是把音乐带给所有人,从儿童到青年人都能完全参与进来。文化的影响力从这里发生,不局限于71位参与者,而是扩大到所有人。
南方日报:您的音乐事业广泛而多元,奔走于世界各地,发现各国各民族优秀的艺术家,共同创作全新音乐,可以谈谈您近期的计划吗?
马友友:去年,我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古老哲学入手,以“五行”金、木、水、火、土解构音乐中自然的观照,以“五感”色、声、香、味、触阐述音乐表达的想象手段与机制。眼下,我与音乐周艺委会主席余隆共同策划了6场“巴赫快闪”,对其作品的探讨,不仅仅在音乐厅,还分享给了音乐厅外更多的广州市民。
我在音乐厅或者开放的空间,在没有墙壁的地方都演奏过。音乐确实能够带来改变。我希望,不管你在哪里,不管我在哪里,我们都能通过音乐帮助人们走到一起。
进行多元文化的碰撞
马友友现在做的事情,将音乐带到不同的社区,在世界各地聆听不同的声音。他相信,各地的音乐能够促进世界大同。
早在1998年,他创建了“丝绸之路”音乐组织计划,发现世界各国各民族优秀的艺术家,带领他们打破地域隔阂,一起创作全新音乐,进行多元文化的碰撞。
南方日报:本届音乐周,巴赫的音乐无处不在。对于大众而言,巴赫严谨的复调音乐就像巴洛克建筑高耸的尖塔,可望而不可及,您怎么看?
马友友:巴赫的作品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和我们建立信任关系,这也正是今年音乐周要做的事情最好的媒介。
我觉得巴赫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音乐家,还是一位科学家,通过音律熟知人类本性和自然。通过音律,巴赫诠释了人的内心和情感、意识和潜意识,也熟知了人类的本性和自然。近六十年来,我在悲伤和喜悦之时,它都能给我带来精神寄托,让我感到温馨和欢乐,作品在问世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拥有这种力量,能帮助我们度过艰难。
近两年来,我发起了巴赫项目,计划在全球36个地点演奏巴赫大提琴组曲。就好像我带着礼物去那里做客,这个礼物以音乐的形式送给不同的社区。如果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音乐的话,那么音乐就不会是一种真正的文化。
南方日报:您希望向大湾区的青年传递怎样的音乐理念?
马友友:一路走来,我从音乐周及广州交响乐团的工作人员身上,感受到他们对音乐工作的热情,尤其是对青少年音乐教育的关怀。广州交响乐团去年开办了广州青年交响乐团少年基础班,关注儿童的发展,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我很自豪,这个举动并不是要让孩子们成为音乐家,而是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儿童的音乐教育,也一直是我人生的一部分。当音乐是为了每一个人,才是值得的。
今年同样有很多来自大湾区的朋友们加入。实际上,文化信念、音乐理念的根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就是播撒下文化的种子。我相信我所说的关于“真理、信任和服务”的音乐理念,会通过真正愿意思考、推动事情的大湾区青年们,而生根发芽。人们透过这些理念,实现自己想做的事。明年,我也希望能汇集更多大湾区优秀乐团及管理者,共同来实现音乐周的愿景。
乐器也是沟通的媒介
虽然打趣自己是“音乐周最老的成员”,马友友与年轻人却没有距离感。与音乐周学员的首次见面会上,身为艺术总监的他,反而像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走到学员身后戳脑袋,以独特的搞怪方式,与每个人打招呼。以至于他被要求分享自己不为人知的一面时,他的回答“我其实是一个严肃的人”,逗乐全场。
南方日报:首次与学员会面,您提出文化的三个核心价值“真理、信任、服务”,希望年轻人们不仅从音乐上进行思考。请问,如何以服务的方式进行演奏?
马友友:在我的观念里,文化是一种给予,是一种服务,这种服务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人。手上的乐器不仅是乐器,还是沟通的媒介,是连接世界的桥梁。演奏,则是发挥自己内在的才华,与听者交流。
南方日报:今年,您主动增加了与每位学员一对一的交流环节,希望创造一个“安全空间”,让他们能自如表达自己的想法,自如演奏,包括展示脆弱的一面。
马友友:这很重要,在这个安全空间,我们坦诚相待,互相信任,对不同的看法进行深入探讨。
南方日报:不用语言沟通,您和年轻人怎样建立联系?
马友友:很棒的是,我在室外演奏时,有很多年轻人围观。孩子们天真可爱,当他们表现出兴趣,就是真的感兴趣;如果他们不感兴趣,会停止关注。所以我想我的目标是想和他们建立联系,因为如果建立了联系,那将是属于他们的一部分。
报道来源:
南方日报
记者 徐子茗
统筹 邵一弘 伍青
图片 李细华 姚志豪 部分由广东国际青年音乐周提供
二O二O年一月二十三日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001/23/c3015190.html?colID=12722&appversion=6300&firstColID=12722&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date=OThiMzZhYWItYmI3MS00NWI1LWFlMWMtNjk2ODdiZTQ4YzQx&layer=2&share_token=